疫苗不是100%安全还要施打?9个必知问题先了解

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竞赛,正在全球火热进行。(图/pixabay)

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竞赛,正在全球火热进行。我们都知道疫苗的作用,是控制传染病带来的人命损失与经济冲击,最直接有效的解方。关于疫苗,我们该知道什么?不该期待什么?

Q1、抗体是什么?

A:抗体是一种记忆型的淋巴细胞

病毒和细菌入侵后,就开始攻击人体和进行复制,同时也启动我们的免疫系统制造抗体。疫苗接种的原理,是让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在接触死亡或减弱的病原菌之后,形成记忆型淋巴细胞,也就是抗体。日后病原菌入侵后,就能迅速反击,保护人体免受侵害。

Q2、疫苗是怎么做成的?

A:疫苗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死的病毒,一种是毒性降低的、活的病毒。

小儿麻痹A型肝炎狂犬疫苗,采用的是死亡病毒;MMR三合一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水痘疫苗、轮状病毒疫苗,使用的是减毒病毒制成。

Q3、疫苗能做到什么?

A:让身体跳过感染生病的过程,就能获得抗体,免去人命的无谓牺牲。

无论是用死掉的病毒或是减毒病毒做成的疫苗,都能启动人体制造抗体,达到免疫效果。

疫苗技术发展至今,挽回的人命数以千万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从2000年到2014年为止,麻疹传染病的死亡人数已减少79%,相当于1,710万人。在美国,从1994年到2015年的20年间,疫苗接种让多达2亿人免于小儿麻痹、麻疹、腮腺炎、水痘、A型肝炎,以及狂犬病疾病之苦。

台湾提供7岁以前的幼童定期健检,让疫苗接种政策更能落实。在过去5年,台湾婴幼儿的疫苗接种率都超过九成。常规的疫苗接种包括:B型肝炎疫苗、五合一疫苗(白喉、破伤风、百日咳、b型嗜血杆菌及小儿麻痹)、MMR三合一疫苗、水痘疫苗、日本脑炎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卡介苗,以及流感疫苗

Q4、疫苗研发要多久?

A:疫苗常规研发有时需要10年以上。

一支疫苗从研发、试验到可安全、有效使用,必须经过5个阶段

1. 研发阶段:需2~5年

投入研发的候选疫苗动辄超过100种。

2. 临床前期:需2年

候选疫苗经筛选后,剩下约20种。主要用在动物试验。这个阶段,求的是疫苗的有效性

3. 临床试验期:分成3期

‧第一期:需1~2年。筛选出约10种的候选疫苗。测试疫苗用在人体的安全性。

‧第二期:需2~3年。筛选出约5种的候选疫苗。测试疫苗能否启动人体的免疫反应

‧三期:需2~4年。选出1种疫苗。测试该种疫苗能否发挥有效保护力。

4. 申请查验登记:需1~2年

5. 新药安全监视阶段:上市后,在大规模病人使用下监视是否有不良反应。

Q5、既然经过这么长期严谨的研发,疫苗是不是就100%安全有效?

A:不。疫苗偶尔会引发不适的反应,甚至有疑似疫苗伤害致死的案例发生。

接种疫苗后的1~2天,有人毫无感觉,但有人会出现程度不一的不适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红肿酸痛、轻微发烧或头痛等。

这些反应被视为是好的征兆,表示疫苗病毒正在体内建立免疫作用,为日后可能入侵的特定疾病做防御准备。疫苗里用来强化免疫反应的免疫佐剂,有时也会诱发这些不舒服的情形。接种疫苗时若出现这些感觉,先别惊慌,可详读医疗院所提供的卫教单,进行后续的处置。

疫苗没有100%安全,在台湾和全球,都曾经发生过不同疫苗疑似伤害致命的案例。

疫苗虽然保护人体免于疾病入侵,但有关副作用的争议也从未停止。(图片来源:pixabay)

日本在2011年传出4名幼童在接种流感疫苗后身亡,虽然无法证明是疫苗引起,但当时日本政府就下令暂停施打2款疫苗。2013年,日本也暂停已经施打5年的子宫颈癌疫苗,原因是有上千名接种的中学女生接连发生癫痫、疼痛与四肢无力的严重副作用。美国、英国两地也通报类似的不良反应案例。

2009年,台湾一名高职生在接种H1N1新型流感疫苗后,陆续出现荨麻疹和脑脊髓炎等症状,2年后引发败血症去世。这起案例经由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认定,由于「无法排除」该名学生的死因和接种疫苗的关联性,判决卫福部需赔偿家属。

2018年1月台湾也曾传出1百多例因施打流感疫苗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案例,其中2例死亡案例,生前曾是慢性病患,因此无法归因是否为疫苗所引起。

至于有效性,也没有疫苗能够保证100%有效,比方流感疫苗的效力,一般只有五成,原因是每年的病毒株都会产生变异,去年打过的疫苗种类,不见得适用于今年。目前全球每年罹患流感的人数超过3千万人,其中超过6.5万人病故。流感疫苗的防护效力虽然只有一半,但总比没有的好。

Q6、既然不是100%安全,为什么还要打疫苗?

A:疫苗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疫苗要发挥保护的作用,接种比例多寡很关键。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例如麻疹和小儿麻痹,族群的接种率分别要超过九成和八成以上,才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成效。这并不表示未接种者就能免于罹病,但至少无需担忧爆发大规模的疫情

Q7、第一支疫苗是什么时候被发明出来的?

A:疫苗不是新产物,已经有千年历史。

疫苗接种的做法,最早可追溯至1千年前的中国宋朝。根据记载,当时流行的天花致死率最高达到6成,婴幼儿甚至一得就夺命。当时的医生将天花病患的痘脓体液,种入健康的人体内,避免被传染,让致死率一下子降到3%以下。

18世纪英国医师金纳(Edward Jenner),从罹患痘疮的牛身上取得牛痘,种入人体,大幅减少天花的传染率,成为疫苗概念的先行者。而牛痘也被称为Vaccine,成为疫苗的同义词。至今已有3种传染病因为疫苗接种而绝迹,分别是天花、小儿麻痹2型和3型。

《人类与病毒之战》病毒学专家徐明达说,种痘做法开启新的医疗里程碑,预估当时每年有300万儿童免于天花的死亡威胁,欧洲人口也因此获得显著成长,有利于后来的工业革命发展。这套解方也横越大西洋传到美国,在独立战争时期及时控制住军队的天花疫情,为美国赢得独立而助攻

Q8、难道不能研发出一种可以对付所有病毒的疫苗吗?

A:目前所知,不可能。

病毒种类难以估计,引起的病征也千奇百怪,疫苗的作用也是如此。以麻疹疫苗为例,一剂的效用就高达九成以上;结合麻疹、腮腺炎、风疹及水痘的MMRV混合疫苗,效力相对较弱,通常要施打到两剂,才能发挥足够的保护力。

Q9、是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能期待疫苗出现?

A:不是。疫苗研发很烧钱,商业利益左右要不要研发,以及疫苗完成度。

一支疫苗从无到提供群体安全施打,通常得花上好几年,期间经历无数的试验与检测,平均花费超过150亿台币

许多疫苗因为研发经费短缺,被迫中止,尤其是缺乏商业利益的疫苗。美国德州儿童医院的疫苗研究中心研发的寄生虫疫苗,就是一例。寄生虫疾病通常发生在贫穷线下的人口,缺乏市场诱因,也导致在投入研究20年之后,因为临床试验的经费不足而喊停。

资料来源: Prevention、CDC、WHO、World Economic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