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工作4小时是未来趋势!她离开全职OL身份看清:好好生活才是目的

作家曾彦菁离开全职OL身份后看清:好好生活才是目的。(图/曾彦菁提供)

记者林育绫/台北报导

台湾劳工一天平均工作时间约8到12小时,甚至有不少活在「责任制」的体制下,过劳者难以计数。作家曾彦菁3年前离开全职上班族的身份,成为自由接案的文字工作者后,看清自己最渴望的目标是「好好生活」,一天工作约4小时左右,隔天也有更饱满的精神。也认为权威时代大家集中在办公室里、以一人为中心发号施令的工作模式,不会是未来的趋势

曾彦菁成为自由工作者3年,并非一开始就很顺利,2019年夏季报税时,她当时在脸书提到自己去年一整年的总收入只有11万多,等于平均每个月只有1万元,让朋友都开始好奇「怎么活下来的?」这件事也酿成如今出书的契机

▲成为自由工作者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好好生活」。(图/曾彦菁提供)

她又花了一年左右时间,达到跟离职前最后一份全职工作相同的收入,但工作时间相对减半,每天有更多余裕能够看自己喜欢的书、电影、追剧、好好吃饭、与重要的人相处。

有些人会问,既然一天只要花这么少时间工作,为什么不接更多案子、更有效率、赚得更多呢?但她很清楚的说,「我成为自由工作者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好好生活』,不是为了赚钱。好好生活才是核心,如果为了赚钱牺牲更多时间,那就等于回到以前的模样了。」

她明白世俗都有一个观念是「趁年轻多打拼」,就连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也以蚂蚁蚱蜢举例,当蚂蚁在夏天辛勤工作时,冬天有足够的粮食;但蚱蜢夏天只顾着快乐唱歌,冬天只好挨饿。不过对她来说,无论是蚂蚁或蚱蜢都太极端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是一半的蚂蚁、一半的蚱蜢呢?」

曾彦菁也认为,「效率」这件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当一天只花4小时左右工作,赚得足够的生活所需后,其余时间好好过生活,这反而是效率最高的行为。因为这样做的时候身体不会被你操坏,老的时候不需要花太多医疗费医治这个「已经被你操坏的身体」;也因为获得足够的休息,隔天精神和工作品质都更好,不会落入过劳的恶性循环。

她相信人们都有过工作累坏的时候,隔天的状态反而不好,做什么都变慢,「只看时间跟金钱,而没有看见背后的代价,这并没有比较有效率。」

▲曾彦菁认为「效率」这件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图/曾彦菁提供)

阵子全球受到疫情影响,「远距工作」成为许多公司开始研拟和人们讨论的话题,曾彦菁也认为,这样的工作方式绝对是未来趋势,从前的社会是权威时代,工作模式多半把人集中在办公室里,以一人为中心发号施令,其他人配合;但如今科技资讯发达,中心化的工作模式逐渐转为「平等的扩散式」。

人们可以透过资讯的取得便利,拥有更多元的资源,得到多方意见,这些资源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和判断的空间,不再只需要依赖一个主管才能做事。大家在网路上也能讨论工作,工作形式可以很多元,工时也可以更弹性

她认为,这样的型态也呼应如今的网红生态,当人们有多元的方式生产和互动,可以在自己的社群上发表创作,或许粉丝或市场不是一整片海洋,而是一池湖水,但已经足够支持创作者的生活所需。

▲成为自由工作者后,也有60分、100分的起伏状态,有挣扎也有挑战。(图/女人迷提供)

然而成为自由工作者以后,也并不等于日子从此自在快乐,为了生活,她也会选择接下「不是100分有感的案子」,或许某个案子只有60分的兴趣,写起来也会相对费力,但如果需要这份收入,评估后也在能力范围内,还是会接,因此自由工作者并非每个案子都开心,也有60分、100分的起伏状态,有挣扎也有挑战。

曾彦菁获出版社邀请在今年出书《有一种工作,叫生活》,副标题写着「离职后我学到的23件事」,原以为是一本谈论职涯的书,其实打开以后,发现她不断谈论的都是「如何过生活」,如何找到自己所喜欢和在乎的事,透过生活方式来展现。

很多人羡慕她可以「勇敢做自己」,但她也说,做自己之前有个最重要的功课是「面对内心的恐惧」,很多时候人们不敢做自己,是因为心中的恐惧还没解决、拉住了自己,这些恐惧可能包含:担心不符合家人期待、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担心经济金钱的不足⋯等,「如果没有亲自面对这些恐惧,那么无论目前是身份是全职还是自由工作者,都很难真正做自己。」

▲曾彦菁认为,做自己之前有个最重要的功课是「面对内心的恐惧」。(图/曾彦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