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分辨热衰竭、热中暑 急诊医教你「最有效的散热方法」
▲医师提醒,尽量不要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间待在室外曝晒。(图/记者李毓康摄)
全台热如暖炉,热伤害人数也随着气温飙升,而热伤害又以热中暑最严重,有致命风险。新光医院急诊室主任张志华提醒,当下要立即协助患者「躺下、补水、洒水和吹风」,将水洒在身体皮肤,搭配扇风或电扇等,帮助带走热气,这也是最有效的散热方法,建议一般外出随身带毛巾,自己也可将毛巾弄湿后,擦拭身体散热。
张志华指出,近期的确到不少热衰竭的案例,工人、厨师和运动员等,但都是在热衰竭的程度,有血压低、头晕、大流汗汗脱水等症状,基本上紧急补水、散热和打点滴,大概半小时左右就会缓解,但若是热衰竭还拖着不管,就可能会演变成热中暑,一旦发生热中暑,严重会意识不清、停止流汗,陷入昏迷。
到底热衰竭和热中暑有什么不同?张志华说明,热衰竭是指在热的环境下过久,持续流汗,没补充适当的盐分及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热中暑则是在「无法散发热量」的环境中,造成身体的核心体温升高超过40.5℃,同时中枢神经的功能出现障碍,会危及生命。
▲一张图了解「热衰竭、热中暑」。(图/取自新光医院急诊粉丝团)
张志华也坦言,其实一般在市区活动,不太容易发生热中暑,因为在路上走几步路就会有建筑物可以遮阳,热中暑比较常发生在南部,因为地大空旷,没办法及时躲太阳,例如种田农夫,而北部市区大多常见热衰竭,其中比较常见的劳力型跟传统型。
张志华解释,如工人、厨师等必须待在酷热的工作环境,活动量大的运动员等,都是属于劳力型的热伤害,而传统型则常见老人家、小孩等需要旁人照料的族群,因为他们比较会长时间待在室内,如果室内没有通风、空调,就容易引发热伤害,另外,生活中也常见小孩被家长放在车上等的案例,传统型往往都是在疏于照顾的状况下发生。
一旦发生热衰竭,一定要立即做「躺下、补水、洒水和吹风」处置。张志华指出,洒水救类似浇花那样将水淋到患者身上,再搭配扇风或用电风扇辅助,因为身体皮肤湿的时候,风一吹就会把热气带走,要特别注意的事,千万不能用冰水,因为冰水反而会让毛孔缩起来,用一般常温水就可以。
而在补充水份方面,很多人都会有要立即补充电解质的迷思,但张志华强调,原则上发生热伤害,还是先补充「水」,因为当下会相当口渴,代表水分严重不足,建议补水后状况改善,在补充电解质。另外,也要避免在早上10到下午4点外出曝晒在太阳下,如果一定要外出,一定要做好遮阳措施,也要带水和毛巾在身上,必要时可以毛巾沾水擦拭身体,帮助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