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输尿管狭窄肾肿如「熊掌」 肾盂整形术0.3CM切口救命

▲黄小弟母亲外科杨绪棣主任、麻醉科张雅音医师合影。(图/台北慈济医院提供)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34岁的黄太太怀孕产检时发现腹中男婴的右侧肾脏水肿,出生后确定是肾盂输尿管间狭窄,造成尿液阻塞无法正常将尿液排入膀胱,且肾脏肿大3倍,已丧失三分之一的功能,面临肾衰竭致命的危机。台北慈济医院以0.3~0.5公分的迷你伤口,使用腹腔镜微创的方式进行「肾盂整形术」,切开狭窄的输尿管,再将输尿管小心缝合在肾盂上,扩大输尿管的管径,1.5个月大的男婴肾脏排尿顺畅,不再阻塞,术后5天顺利出院,成功抢救国内最年幼的输尿管狭窄患者

外科部杨绪棣主任说,黄太太在怀孕五个月时,考量自己是高龄产妇,产检时选择做高层次超音波检查胎儿全身器官发育状况结果发现腹中男婴的右侧肾脏有严重水肿的情形,让她一度犹豫是否要中止怀孕,但基于孩子是个生命,而且现今医疗技术发达,决定先生下来,再考虑后续治疗。

黄小弟7月出生后,到小儿科接受腹部超音波检查,确定右侧肾盂输尿管狭窄,正常新生儿的输尿管管径为0.3~0.4公分,黄小弟却只有0.1公分,不仅尿液阻塞,肾脏也从正常的3X5公分,肿胀到5X6公分,体积足足大了三倍,跟一个熊掌差不多大,已丧失三分之一的功能,若不紧急手术打通输尿管,恐怕将造成肾衰竭,将来甚至容易得败血症而死亡。

电脑断层显示黄小弟的右肾肿大如熊掌。(图/台北慈济医院提供)

由于传统手术的伤口长达4~6公分,而大人的微创手术器械约1~1.5公分,若贸然用在小婴儿身体上,可能有致命危险。杨绪棣因此采取迷你微创手术,在黄小弟的腹部开两个0.3公分、一个0.5公分的小洞,再用仅仅0.3公分的器械进入,切开狭窄的输尿管,再将输尿管小心缝合在肾盂上,输尿管的管径从0.1公分拉宽到0.5公分,黄小弟术后恢复良好,排尿顺畅不再阻塞,住院5天即顺利出院。

杨绪棣指出,肾盂输尿管间狭窄是先天构造异常所造成,发生率约千分之3,80%的患者可经由产前检查被发现,其他患者可能在儿童时期发高烧或成年后持续腰痛血尿肾结石才发现。男性略多于女性,无从预防也无药物可改善,只能在确诊后小心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杨小弟的右肾肿比一般新生儿肿大3倍。(图/台北慈济医院提供)

肾水肿的新生儿大约有2/3不需手术就会自行痊愈,1/3则阻塞严重需手术。杨绪棣表示,「缝合」是此手术最困难的技术,一般微创手术用于摘除器官比较容易,但用迷你又细长的器械来缝合则相当困难。

此外,小婴儿手术过程中的麻醉也相当困难,麻醉科张雅音医师补充道,婴儿的许多器官尚未发育完成,例如气管比较细小又脆弱,建立呼吸道就是一项挑战;其他如中枢神经调控体温的功能也未发育完成,若手术时间太长,婴儿可能会发生体温过低的情形。杨绪棣医师多年来累积丰富的小儿泌尿手术经验,这次为1.5个月大的婴儿进行肾盂整形手术,创下国内年纪最小的案例

▼杨绪棣主任(戴黄帽者)为黄小弟进行手术。(图/台北慈济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