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别让孤寂封城

文/林凤琪 摄影/陈之俊

瘟疫宛如世界末日降临,锁国、封城、管制、关闭纷沓而来,人们被迫隔离。于是,社会疏离亦催生了孤寂这只隐形病毒,它没有具体形象,测不到基因序列,却会趁虚入侵,潜伏心底,以情绪困扰当养分,逐渐长成足以噬人的「黑洞」。

《远见》最新调查发现,超过四成的民众经常感到孤寂,青少年更是高风险族群。专家认为,孤寂虽然不算是疾病,却让身心不健康,导致各种致命疾病,连带造成的损失与社会成本,恐将拖垮各国财政。

面对孤寂来袭,我们又该如何对抗?作家欧阳靖、资深媒体人高爱伦,以过来人经验,分享他们战胜孤寂秘诀。台东书屋则是用温暖与故事,陪伴偏乡孩童长大。随时关心身边的人,别让孤寂封了城!

报纸一打开,满满10页尽是令人哀伤的讣闻,这是义大利人在疫情蔓延三月天的日常。因感染病毒而往生的患者,孤伶伶躺在床上,孤独死去、无人送终,唯一留下的,是报纸上的遗照

即便在全球疫情控制最得宜的台湾社会,人们生活亦出现截然不同的色调……。

身为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的吴先生,因女儿从三级疫区回来,居家隔离14天期间,夫妇俩很怕影响邻居,几乎足不出户,工作靠远端视讯,吃饭靠外送,尽量远离人群

为此,夫妻俩小心翼翼,只敢趁离峰时间才出门倒垃圾,孰料,隔天还是被邻居白眼。

反群聚、隔离常态化 孤寂病毒悄悄蔓延

「社区竟要求我们家的垃圾别跟他们放一起,」向来位居社会主流、人缘极佳的吴先生,想都没想到,他竟也有饱尝歧视滋味的一天,他自我解嘲:「至少,平常各自忙碌的家人感情变好了。」

另一位居家隔离的林小姐,在解禁后,发现同事们会刻意保持距离,甚至在她面前歇斯底里洗手。原本她以为隔离是苦闷的,出关后却亲身经历人际间无形的隔阂,远比空间隔阂更令人畏惧。

再看台湾首例确诊新冠肺炎女台商,在新闻曝光后,遭网民肉搜、攻击谩骂,她写道:「我打破台湾的0,我很抱歉,但没人愿意生病……。」

一只新冠病毒,竟让中古世纪猎巫悲剧重演,瞬间摧毁人与人的互信与连结。随着确诊案例一一传出,肉搜、歧视、排挤……,就在你我的生活中上演。群众集体焦虑、人们相互揣测、社会溢满攻讦,更成了当下世界的主基调。

身体健康的,充斥着被感染的焦虑;疫病上身者,压抑着惴惴不安的无助感,就连站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也陷入了被歧视、排挤的孤立世界。

对此,忧郁症防治协会理事长张家铭忧心忡忡,当反人群、避接触从一时防疫,演变成人们的日常,熔断社会的连结,久了,世界就成了一个个的「社会孤岛」。

有专家更警告,倘使人们没能及时进行社会心灵修复,「孤寂海啸」将袭卷而来,届时这只「孤寂病毒」造成冲击与伤害,恐不亚于COVID-19。

只是,令人纳闷的是,「孤寂」是一种疾病吗?

自工业革命以来,个人意识抬头、小家庭当道、少子化跃为主流、高龄独居愈发盛行,独处,几乎是现代人的标配。据内政部统计,2019年台湾的一人户创新高,达295万户、占33.4%。使得「享受一个人的孤独」,成为现代人风行草偃的新时尚

孤寂让人折寿,竟比抽烟酗酒还可怕

人可以享受孤独,却要小心孤寂。孤独仅是客观条件上的「一个人」,心情可能是愉快的,甚至很享受;孤寂,除了客观环境的一个人,还包含了主观上「觉得寂寞」两大要件。

若长期与外界隔离,或身处人群仍感寂寞,或不被他人理解的「社交孤立」,日积月累下,产生焦虑、难过、挫折,甚至自我认同低落等复杂情绪困扰。小心!恐怕已沦为「孤寂症候群」一族。

科学证明,孤寂症候群可能源自于天生基因,但后天长期独处、缺乏社会资源、社交疏离等,也是关键成因。最重要的是,「孤寂」,不但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亦会伤身。

在狩猎、农业社会,人类为了安全而群聚,数千年来,社会连结已成为人类的基本需求,深植神经系统,因此,一旦与社会断链,身体立刻会启动保护机制,于是,寂寞会造成压力,而压力,又会致使掌管决策、情绪调控、思考与分析的大脑前额叶皮质无法正常运作。

严格来说,孤寂感不是病,也非忧郁症,影响却更胜于抽烟、酗酒。

偶一为之的独处,像是无伤大雅的细菌,反而让人产生抗体,了解内在需求。但长期没被处理的孤寂,就像经年累月的病根,衍生交互作用,并发忧郁症、心脏病、失智、焦虑、自律神经失调,严重的话,将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致癌、致命。

美国知名孤寂症候群专家,芝加哥大学认知与社会神经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卡乔波(John T Cacioppo)研究证实,孤寂会诱发身体发炎反应,影响人的感觉、行为与生理,导致早逝。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沙拉.普雷斯曼(Sarah Pressman)研究亦发现,孤寂会提高中风、心脏病罹患机率达30%。

居族、孤独死,全球社会新课题

然而,你以为孤寂是成年人的通病,恐怕大错特错。英国考克斯基金会(Jo Cox Commission)的调查就发现,英国每8人有1人经常感到孤寂,其中有43%英国青年孤寂无助。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一项针对全球的孤寂调查也察觉,16~24岁的青少年是最孤寂的一群,比例超过四成。考克斯基金会统计,因孤寂而付出的社会、医疗……等成本,每年造成英国25亿英镑经济损失

深感事态严重,英国2018年创设全球首位「寂寞部长」。无独有偶,一成人口深陷孤寂所苦的德国,也决定跟进设专责部门解决「隐形危机」。

当人们念兹在兹地扼止肥胖、酗酒、抽烟,对身体健康的损害时,殊不知,其平均减少寿命分别为20%、30%与50%,却都远低于孤寂的70%。也因此,卡乔波曾大力疾呼,寂寞和社会孤立,会损害健康、破坏生产力,让社会付出庞大代价。

可怕的是,孤寂也会传染。人际网络中,只要一个人觉得寂寞,就能感染许多人,导致连锁效应

孤寂感成因多元,例如长期感到被排挤、被歧视,可能导致社交障碍、人群疏离;进而造成自我认同感低落,怀疑自我,甚至,对人易有不信感。而当被迫害感如火苗点燃,内心防卫机制进而衍生对人群的敌意。恶性循环下,反社会或边缘人格于焉而生,恐酝酿令人遗憾的社会悲剧。

精神健康基金会董事长、台大名誉教授胡海国举例,2014年北捷随机杀人案,凶手郑捷正是因反社会人格倾向,加上成长孤寂与社交疏离,最后铸下大祸。

另外,欧美近年盛行的新兴流行病「假日忧郁症」,细究背后原因,即是独居长者每逢假日,盼不到亲人探视与陪伴,长期的孤寂累积,衍生各种无名病痛,最后导致忧郁症上身。

张家铭亦拿出临床医学证实,孤寂与忧郁互有因果关系。长庚医院精神科医师林皇利则指出,国外研究,七成忧郁症患者,亦有严重孤寂感。

有「蓝色流感」之称的忧郁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020年影响全球数十亿人口第二大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在亚洲,孤寂挑战也日益严峻。台湾忧郁症防治协会统计,忧郁症每年造成台湾的经济损失高达350亿元,是国人失能最大风险因子之一。

日本平均每小时有3人正「孤独死去」,数字还在增加中。除了孤独死,已超过100万人口的「茧居族」,更是日本棘手的社会问题。

超过6个月足不出户的茧居族,过半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细究原因,竟跟孤寂脱不了关系。不少茧居族因不擅沟通,产生社交障碍,遭受职场霸凌,而产生「社会退缩」。

去年一位日本老父亲因茧居族杀人案频传,忧心茧居儿子犯罪,干脆动手杀了儿子,不胜唏嘘。

值得注意的是,高龄化浪潮席卷全球,「孤独死」已非日本特有现象。德国首都柏林,350万人口就有近半数独居,「孤独死」年逾300人。

去年瑞典也发生一起惊人社会事件,一位独居老人竟死了3年后,因帐单一直没缴才被发现。

在重视人际关系的台湾,向来视独居老人、离婚丧偶单亲独子、单身不婚……为负面标签,因而难以启口,而这却让日益严重的孤寂效应,维持表面和平,冰山下的危机,令人担忧。

放任青少年孤寂,恐陷入忧郁症漩涡

《远见》与精神健康基金会合作「2020年孤寂大调查」中,竟有超过44%国人经常感到孤寂。对比2014年「精神健康基金会」的调查结果,骤增12个百分点。惊人的是,超过六成台湾青少年,正深陷孤寂漩涡中载浮载沉。

小君即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个案。

从小,小君就是个敏感的孩子,原本爱唱歌、爱笑,却总因身材圆润被同学嘲笑;渐渐地,小君开始自我嫌恶,忙于事业的妈妈,也未曾察觉……。

国小三年级美术课,小君在画纸上涂满了1000颗眼泪,被美术老师寄到国外参赛,得到全球第三名。这震撼了妈妈,她惊觉小君画作中尽是哀伤的眼泪,决定帮小君转学

但,转学后的小君,并未因而得到救赎。由于换了新环境,与同侪格格不入,又常遭师长误解,就连妈妈也难以捉摸她的孤寂感。久而久之,慢慢将小君的内心封城,最后确诊罹患忧郁症。

三军总医院精神科医师杨聪财表示,10~25岁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遽变期,而负责控制情绪的大脑前额叶系统又还未发展成熟,加上这时期非常重视同侪认同,常因太在乎别人,过度解读他人言语,造成社交障碍、封闭自己。

青少年孤寂事态愈形严重,卫福部统计,近年,自杀已是台湾青少年死亡前二大死因,仅次于意外。2018年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更达4.4%、创20年最高纪录。此外,未婚单身者和独居人士,皆是孤寂高风险群。「2020年孤寂大调查」显示,未婚者孤寂感为61.0%,高于已婚、再婚、丧偶、离婚的人。若分析居住状态,独居者感到孤寂比率最高,为62.4%。

杨聪财说,很多独居长者,退休后每天就窝在家里看电视。有位70多岁长辈,出现「逛医院症候群」,总觉身体不适,检查后发现忧郁指数超高。

值得注意的是,失业、低收入亦是孤寂的潜因子,71.5%待业者有孤寂感;年收入低于50万元,每2人就有1人感到孤寂。

杨聪财表示,职场是建立社会关系、成就感的重要场域,失业或低职场成就者,易有孤立感。

调查也发现,出现高度孤寂感的人,有91.3%有中度、重度情绪困扰。睡眠困扰者,高达91.1%有孤寂感,而总是感到忧郁或心情低落者,孤寂比例高达96.3%。

网路社交缺亲密感 全球孤寂症倍数成长

精神科医师邓惠文观察,孤寂让人焦虑,原是人类自保的本能。但很多人为逃避孤寂感,让自己穷忙瞎忙,或不断上社群平台收发讯息,偏偏这都只是浅层社交,无法建立实际社会关系与亲密感。

全球茶饮大厂Lipton总公司,去年发表的孤寂报告也指出,全球孤寂症候群正倍数成长。其中Z世代与千禧世代,看似网路社交频繁,却是最孤寂的世代。关键在于,这些社会连结与关系过于表面。

人际关系的疏离,令孤岛现象愈来愈普遍。疫情蔓延所导致的社交疏离,则让一座座孤岛犹如连上引信的「未爆弹」。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4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