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快一天也好

文/李建兴 摄影池孟谕

或许真的闷坏了,在酷暑的助燃下,足足被囚锢数月的人们,犹如胀热的蒸气,迫不及待地想挣开压力锅,呼吸自由的气息。甚至,还恨不得替这个曾被病毒按下「暂停键」的世界,启动「快转键」,以追回在这段失落的日子里,一度被没收的距离、财富、市场,以及生命的进度。

于是,当6月7日,台湾的防疫禁令一解,庞大的观光人潮旋即报复性地涌出,国外更是按捺不住,明明「疫后」的切确日期还扑朔迷离,不少国家却宁可一边防疫,也硬要一边解放。

因此,许多原本令人期待的「解封经济」,在急就章的状态下,显得尴尬及荒谬。日本大阪环球影城,虽然重新开放,却怕飞沫传染,于是希望云宵飞车乘客能忍住内伤,最好不要尖叫。而多部期待追上档期而复拍的好莱坞电影,也接到了禁拍亲热戏的命令,哪怕是文艺爱情片

不过细想,全球之所以会卯起来「赶进度」,其实只是揭露了人们对寻回常轨的渴望。美国一名纽约客Josh Morrison组了一个非营利组织One Day Sooner,短短一个月内就号召了逾100国、2万名自愿施打实验疫苗勇者,为的就是大能幅缩短动辄数年的人体试验期,快速催生救世仙丹

疫后除了消极重建 更要积极重生

有趣的是,「One Day Sooner」各媒体有诸多不同的翻法,一如「提前一天」「时不我待」,但让我最有感的则是「快一天也好」,毕竟这是对当下的集体共识,最贴切的诠释。

只不过,病毒不只扰乱了你我的节奏,更突变了世人惯性、消费的基调以及价值的取舍,也就是说,即使最后疫情消散,人间也不复往昔了。如银发族不再是线上购物绝缘体办公空间重新被定义、学校也不再是上课的唯一场域……,这对产业而言,是颠覆,亦是机会。

星巴克虽在疫情期间关闭全美400多个传统店,却同时开设300间只提供外送与现场取货、无座位的新型店(pick-up stores),以更低的空间建置成本更低廉,渗进住宅办公区。而亚马逊则在季砸下40亿美元大幅提升送货到府的服务,使其市占率、交易频率全面提升,股价竟较疫前飙升。

有鉴于同事挤在茶水间打屁将成过去式。法国餐饮服务巨人Sodexo已开发出称为「Twelve」的App,让员工预购咖啡和甜甜圈,App则运用演算法把领取时间、地点错开。如此一来,许多大企业标榜高档员工餐厅,也可能消失,未来企业可能从内部自建员工餐厅模式,转为委外模式。

所以,任谁都想回归常轨,就算「快一天也好」,但更值得思考的是,默默「转变」后的「转机」。

承如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所言:「不要白白浪费一场好危机!」在本期《远见》的封面故事〈谁偷走我的客人?〉以及特别企画〈未来大学预想图〉,就是想告诉各行各业,疫后未必只能是消极的重建,更能积极地重生。

162年前,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论,解释的,不仅是种族进化的推演,如今看来,似乎也佐证了企业营运历程世间不可能永远承平,企业也难以「永续经营」,上班族企业家,抑或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其实都得明了,不被淘汰的,并非巨变前的强者,而是拥抱巨变的适者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7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