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荣/「高雄币」的代币经济来了?一点可不!

钟文荣/科普经济作家资深产业分析师。经常四处卧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经济分析转成民众能懂的文章

前几天,我看一则新闻观光代币时代来临」,这标题我冷汗直流,难道「比特币」的泡沫现况,已经快速让大家淡忘了吗?新闻指出,在某场观光产业研讨会中提到,「区块链」的技术正吹向观光产业,话题马上转向前阵子的「高雄币」。

殊不知,「高雄币」只是一种消费红利的兑换方式,当然,消费红利可以促进消费,这乃是一种行为经济学中「损失谬误」与行销方案结合后的一种消费方式。消费后给你消费红利点数,累积到一定点数后就可以消费折现,正因为你对于到手的红利认为是自己的利得,就好像现金一样,不使用就是一种损失,但仔细想一下,真的有损失吗?

事实上,根本没有损失!只要你认为是损失,你就会去兑换折抵,此举,不就触发了下一次消费吗?举个例子百货公司周年庆经常有折扣促销,聪明一点的百货公司不只在活动前会发放折价券,让你有动机进场「瞎拚」(shopping),还会送你满额券,再激起你在一定时间内回头再「拚」一次,然后,你就贡献了业绩。

折价券上的金额与时间限制,自然而然会激起你的消费「欲望」与「压力」,至于点数经济是否要先进到使「区块链」的技术,直言论杀鸡用不上牛刀。如果「区块链」可以让代币、折价券发行具有某种程度的效益的话,不就早该到处发行了?

至于,如「高雄币」此类的点数代币,真能创造经济?我认为如同内容农场精彩度,可以如阅诸葛孔明出师表末句之美一般——「不知所云」。

现阶段大家讨论的城市货币,如「高雄币」,其实如同2009年发行的「消费券」,都是理论上想透过消费乘数扩大总体消费,达到促进消费与经济成长的理想状态。然而,大一经济学课本上明明说的是,想透过消费乘数扩大经济成长,往往只有在封闭体系才办得到,最后,还不是政府自己发了篇检讨报告说理论与实际不符,「消费券」根本未达到当初预期的经济效果

既然,「消费券」无法达到促进消费的预期效果,如果类比到「高雄币」,结局是否一样?

如果是政府拨预算给钱,让观光客有一笔额外的钱可以到高雄消费,我认为效果和当年的「消费券」差不多,消费被替代掉,政府用负债创造消费。换个方式,如果用点数折价,能创造消费吗?理论上可以,但仔细想一下,你到百货公司用折价券消费,因时间压力是被设计的,这个时间不会拖很久,百货公司的营业额可以创造出来,但,观光客有诱因与压力吗?也就是说,你会为了些许的点数红利(所以红利一定要发得够多),频繁的去高雄观光,只为了受制于行为经济学上的「损失谬误」?

美国绮色佳小镇(Ithaca)在1991年发行的「绮色佳小时券」 (Ithaca Hours)就是一种封闭的社区货币,在这个小镇的交易全部使用小时券而非美元,外人进来这小镇观光也必须将美元兑换成小时券才可以消费,因为是封闭体系,才能发生乘数效应。当年的「消费券」之所以效果有限的最大原因,除了替代日常消费支出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台湾不是封闭式经济体,你手上的3,600元,透过消费,有多少是消费到国外,帮助其他国家的经济呢?

「高雄币」要达到效果,不就是要封闭式发行,变成一种实质上的城市货币,「钱进得来,东西出得去」,才能「发大财」。然此举,想必,中央银行一定不会首肯!既然如此,所谓的「高雄币」、「代币经济」与「区块链」结合,不就单只是「虚拟议题」了吗?

热门推荐》►自助天助,财神爷保佑你发财?

►看更多【钟文荣】专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