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鹏/台湾经济可以脱离国际大品牌供应链多远? 

▲两岸贸易不能只看两岸,更要放眼国际市场。(图/达志示意图

文/朱云鹏

上月郭正亮先生在《云论》发表两篇文章,一是「斯里兰卡的悲剧会在台湾上演吗?」,另一是「台湾经济可以脱离中国多远?」,均引发了热烈回响,其中引起最多论辩的,是郭文其中的一段:「台湾出口超过GDP六成,出口近40%集中大陆...使台湾经济具有致命弱点。一旦两岸陷入僵局,大陆发动经济抵制...企业可能爆发出走潮,引发资金和人才外流,投资和就业将跌到新低」。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加入论辩,而是提供最近几年国际上相关研究的结果,让读者更了解事情的原貌

最重要的,就是两岸贸易不能只从两岸的观点来看,如果只看两岸,那就是只看到了表面或者局部,没看到全貌。这就像一头象,只看到鼻子,会以为象的长相和蛇类似。

举1960到70年代台湾的例子最清楚。在那个时代,台湾最大的进口来源是日本,每年有金额庞大的对日贸易逆差;同样在那个时代,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每年有金额庞大的对美贸易逆差。如果那时候只看台日,会觉得台湾吃亏太大,外汇流失太多;如果只看台美,会觉得每年赚这么多外汇,实在很歹势,对美国有所亏欠。

这样看双边贸易是错的。真相是,1950年代日本大量出口纺织品到美国,几乎把美国本土的纺织业摧毁;可是,到了50年代晚期,日本本国的工资开始快速上升,纺织品的利润不再,是以必须外移,而当时主要外移的对象就是台湾和南韩。日本在台湾投资纺织业,大量雇用廉价劳工,从日本进口原料机械,在台湾加工后卖到美国。我们可以把这个称为「三角贸易」,也就是日本 ─> 台湾─> 美国。这就是为什么台湾对日永远逆差,对美永远顺差。一言以蔽之,这就是「东亚分工链」。台湾在这条链上,南韩也在,所以韩国对日本也是大逆差,对美国也是大顺差。

中国(大陆)从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期间,台湾和南韩的工资大幅上升,所以,新的东亚分工链形成了,「三角贸易」变成了「四角贸易」,也就是日本出口核心原料和零组件到台湾(和南韩),台湾(和南韩)把这些加工为成品,然后出口到中国做最后的组装,最后再卖到美国等世界市场。在新的东亚分工链下,台湾(和南韩)对日贸易仍然有逆差,中国必然成为台湾(和南韩)最大出口市场,而美国是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

举个例子,日本卖面板的上游组件(玻璃基板、PET膜、ITO靶材等)到台湾,台湾制成触控面板,然后出口到中国,用于制造手机等成品,然后卖到美国及世界各地。

一言以蔽之,今天中国会成为台湾的最大出口市场,最重要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两者皆在东亚分工链的四角贸易上,而台湾是中国的上游。

▲国际大品牌决定供应链的成员及上下游位置。(图/达志影像

►►►掌握最新观点,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谁决定东亚分工链的成员和上下游的位置?当然是国际品牌大厂,像苹果手机、Levis牛仔裤、Nike球鞋松下电器等。而这些品牌大厂的决定,取决于市场竞争下的成本考量。基本上,这是商业运作的结果,和国际政治无关,更和台湾本地政治无关。这条分工链,造就了无数的产业、所得和就业;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国家打破头想进入这条分工链,却不得其门而入。

但这条分工链,如果单独把其中一根链条拆下来看,也就是台湾和中国的两岸贸易拿出来看,就变成了「台湾出口过度依赖大陆市场」。真相是:「台湾和大陆的经济均大幅参与国际大品牌的供应炼」,而在此供应链上,台湾为中国的上游,所以中国必然成为台湾(也是南韩)的最大出口市场。

或许有人说,2014年起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台湾的最大进口来源国,所以很可怕,未来中国将成为台湾的上游,而非下游了。事实不然,真正在取代日本成为台湾上游的是韩国,不是大陆。根据中国大陆统计,历年来大陆对全球的出口中,有半数以上是由在大陆投资的外资企业所贡献的,且相当大的比重加工出口贸易。从大陆对台湾的出口来看,则来自大陆外商的比重达六成,若只计算加工出口贸易部分,则比重高达九成。

所以,有不少台湾原先进口自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先进国家的核心组件和原料,现在改成为这些国家在大陆所设的工厂供应。如果看2014年台湾自中国进口增加的3,615项产品,集中在电机设备、钢铁、光学制品、化学品及机械就可看出,这些都是中间财或资本财,不是消费品,而且根据统计,非ECFA产品的进口成长率超过ECFA产品。当然,分工的日益精细,造成两岸「产业内贸易」(平行关系而非上下游关系)兴盛,是另外一个因素。

弄清了真相,就可以推论政策。如果一定要降低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有几条路可走。一是发展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如此对于供应链有自主性;二是发展其他供应链,例如日本 ─> 台湾 ─> 东南亚 ─> 美国及其他世界主要市场,就是所谓的「南向政策」;三是用人为方法切断台湾在现行东亚供应链的地位,例如对于出口到对岸的货品课征高额出口税

第一和第二条路可以努力,但必须走出一条商业上可以存活的路,而且其数量要大到足以支撑台湾的经济成长;如果短期内无法做到,就只剩下第三条路。这条路对于资本家而言,会是一个麻烦,但不会是绝路──资本无国界,永远可以把生产移到其他地方进行;但对于不容易向外移民的员工及其家属而言,则会是很大的打击。在大多数时候,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言,当非经济力量的决策产生经济效果时,最大的受害者,几乎永远是变化弹性最低的中低阶层劳工。

●作者朱云鹏,前行政院政务委员,目前为台北医学大学医务管理学系讲座教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