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台风,typhoon 谁跟谁借?

▲大怪兽来了!CNN:「超级台风昌鸿范围大袭冲绳台湾。(图/翻摄CNN)

作者曾泰元

台风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发生于西太平洋南海海面上,英文称之为typhoon。然而恐怕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到底是中文的「台风」译自英文,还是英文的typhoon借自中文?抑或二者皆非,纯属巧合

1981年台湾出版的《国语日报外来语词典》收录了「台风」,把它视为外来语,说国语的「台风」由英文的typhoon而来,而英文的typhoon则源自广东话的「大风」(tai fung),并且受到希腊文typhon(旋风)的影响。1984年大陆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看法基本一致,呼应了《国语日报外来语词典》的观点,惟略去希腊文影响的部分,对此只字未提。

圣经级的《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规模庞大,内容深入,在英语世界一言九鼎。针对typhoon的来龙去脉,词典用了可观的篇幅详述其论点:typhoon主要汇集了两支来源,一为希腊文的typhon(旋风),一为广东话的「大风」(tai fung)。

专业的英语词源词典进一步指出,希腊文的typhon(旋风)反映的是希腊神话的风之父Typhon(堤丰)。堤丰是只百头巨妖,能喷烈火也能刮旋风。这个源自希腊的typhon(旋风)传到了阿拉伯,又从阿拉伯辗转传到了印度,而英文就从印度进入,间接跟希腊文借了typhon(旋风)这个字眼原指印度的暴风雨

后来英国船只中国海遭遇暴风雨,船员学到了广东话的tai fung(大风)。广东话的tai fung(大风)和希腊文的typhon(旋风)虽然毫无渊源,不过巧的是这两个字音近意近,因此汇流融合拼字又受到了英文尾码oon(如balloon气球:ball球 + oon)的影响,进而调整为现今通行的typhoon。

英文typhoon的来源大致如此,然而国语的「台风」真如汉语外来语词典所述,是来自英文的typhoon吗?

当今华语世界权威的大型字词典(如《中文大辞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等)均指出,「台风」本作「台」,而「台」字并不见诸古代的字书韵书,一直要到清朝开始才有文献纪录,应当是近现代所造之新字。「台」义从「风」,声从「台」,为形声字。而「台」也有「大」之意,「台」乃大风,也是会意字

通览目前有限的资料,我大胆假设,「台风」或许是现代汉语音节化的结果,与英文的typhoon只是另一个巧合。文言文单音节的「台」加了「风」成「台风」,「鲤」加了「鱼」成「鲤鱼」,「柳」加了「树」成「柳树」,以及许许多多类似的发展,都是因应汉语语音的变化,为了避免同音字过多导致辨义困难,语言内部所做的自我调整。

如果我的假设成立,那么中文的「台风」与英文的typhoon应是独立发展,尚无证据显示「台风」来自typhoon。汉语外来语词典认为「台风」源于typhoon,缺乏佐证资料,或许只是编者自己想当然尔的臆测,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曾泰元,现任东吴大学英文系主任林语堂故居执行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