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念牛隻到大啖牛肉料理 是什麼推動台人食用牛肉?

老吴牛肉面店成立迈向二十年,被评选为斗六市观光夜市的美食优胜摊位。图/联合报系资料照(1999/06/07 段鸿裕摄影)

在今天的台湾,牛肉料理已经是许多人生活必备的美食,像是台南的著名小吃「温体牛肉汤」、和牛烧烤吃到饱、炸牛排三明治……等等。然而,台湾过去是务农社会,仍然有不少人因为感念牛只,或是算命、神明指示等宗教因素,不吃牛肉。那么令人好奇的是,台湾是怎么样走出过去传统,开始食用牛肉呢?

早期台湾农业社会以水牛耕田,政府为了稳定牛只,并且稳定肉价实施保护政策,严禁私宰耕牛。在 1959 年的「八七水灾」,为了稳定物价,更宣布「二五禁屠」,进一步强化了对牛的崇敬。牛被视为不可食用的「工具」,这种观念深植于社会。偶有农民会将无法耕作的老牛、病牛送往屠宰,但市面上仍少食用牛肉。

斗牛士牛排馆在府城颇受欢迎,东帝士百货分店一开幕即座无虚席。图/联合报系资料照(1998/07/04 黄文记摄影)

然而,随着随着外省人的移入和台湾社会的现代化,牛肉在饮食中逐渐扮演不同的角色。外省人引进更多关于牛肉的烹饪方式,例如知名的红烧牛肉面,开启了台湾人对牛肉的新体验。再加上人们前往都市寻找工作,渐渐地不再受到传统农耕的意识拘束,逐渐开始食用牛肉。

随着台湾人对于牛肉的需求高涨,台湾政府在 1975 年宣布从澳洲进口冷藏牛肉,再随着牛肉供量稳定,70 年代各种平价牛排馆应运而生,例如:「孙东宝」、「我家牛排」,尔后也诞生出各种牛肉料理,成为民众所爱。如今,牛肉料理在台湾蓬勃发展,为台湾料理带出更多不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