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比特币风潮再起能买吗?

文/辛立

时隔两年,比特币再一次回到了500美元的关键点位之上。从5月28日开始,沉寂已久的比特币价格迎来了一波新的行情,累计涨幅超过了30%。当日盘中比特币价格一度接近600美元,这一价格也创下2014年7月以来的新高。此后成交价格虽有所下降,不过仍在高处徘徊,行情似乎还在延续。特别是即将到来的7月,比特币按其操作规则供给应减半,势必又将造成其价格剧烈波动

2013年比特币的迅速发展,引发人们对虚拟货币是否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的思考。也有人认为,比特币的出现是对现行货币体系的巨大挑战,甚至有人称其为「未来的黄金」。当初比特币在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强力打击下,偃旗息鼓,如今再领风骚,「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此情势下,比特币能不能买?

比特币为何能迎来「第二春」?从数据上看,目前,中国大陆比特币交易量已经占全球交易量的70至80%。

就在今年稍早些的时候,比特币网站「CoinDesk」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估,目前与人民币相关的比特币交易占据整个交易量的95%,而去年5月份这一数据是80%。

区块链」&中国热 引爆需求

因此,不少媒体分析指出,这波比特币的上涨是由中国投资者带动的。由于近期人民币的贬值,使得投资者转向其他资产。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5 月 30 日公布的数据,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报为6.5784,较上一交易日大幅贬值294点,创2011年2月以来新低。有评论指出,中国比特币交易量暴增,主要是投资者想绕开外汇管制之故。

另一方面,「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的风靡,也是推高比特币价格的「幕后英雄」。「区块链」技术已在全球掀起研究的浪潮。

2015年11月,拥有诺贝尔奖提名权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金融学教授乔德里(Bhagwan Chowdhry)公开表示,会将比特币的缔造者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推荐给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审团队。乔德里说,「中本聪的贡献,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金钱的思考方式,很有可能会颠覆各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而且将会破坏如西联汇款(WesternUnion)这样高成本的汇款服务,彻底消除如Visa公司、万事达国际组织(MasterCard)和PayPal等收取2%至4%的中间人手续费,消除费事且昂贵的公证和中介服务。事实上,它将彻底改变法律合约的方式。」

一些机构也开始尝试接纳比特币理论体系中的部分内容。根据美国有线电视CNBC报导,一个包含高盛、巴克莱等40家银行在内的组织,正在试图尝试使用比特币的交易技术进行债券交易,该系统正是「区块链」,是比特币的理论基础。它相当于一个巨大且分散的数位货币分类帐簿。能够记录全球网路中的每一笔交易,而且这些资讯无法被随意篡改。但这项技术目前仍停留在试验阶段,还不能大量推广。

对于「区块链」技术,大陆官方也进行了重新的认识。1月20日,大陆央行已邀集了花旗、德勤等在中国研究「区块链」相对较早的机构召开数位货币研讨会,央行行长周小川亲自与会表示未来将推出央行发行的电子货币,但周小川特意强调「央行主导的数位或电子货币构架,跟民间的有区别」。

一切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这里有几个概念的混淆必须注意。首先,「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是一回事,与接纳比特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是两回事,而这更不可能颠覆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会下这样的判断,是不清楚货币的职能与属性

对于比特币价格的疯狂行情,中国比特币交易平台OKCoin副总裁兼首席研究员段新星表示并不意外,「中国的整个经济周期进入L型通道,并没有太多主流、稳健的投资标的。之后几个月比特币产出量即将减半,而天生具有通货紧缩性质的『数位资产』比特币,再次成为人们长期保有或短期炒作的选择。」

短短几句话,就套用了几个概念。如「经济周期进入L型」与「没有太多主流、稳健的投资标的」的关系是什么?「没有太多主流、稳健的投资标的」,就代表比特币是稳健的投资标的吗?比特币是「天生具有通货紧缩性质的『数位资产』」,如果通货紧缩,难道不会抑制经济发展?这是一个优点吗?还有就是「数位资产」,比特币具有可被认可的货币概念吗?

不具真正货币意义

首先,必须要清楚的是,比特币不具备作为货币的价值基础。比特币是利用复杂运算法产生的一串代码。它不同于黄金,本身不具有自然属性的价值,这是所有虚拟货币最大的特点,即「虚拟性」。比特币不仅自身没有价值,也没有国家信用支撑,更没有全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作为保证,因而不具货币的价值基础。如果一国宣布比特币非合法货币,比特币在该国范围内就无法流通,也无法承担交换媒介功能,甚至可能一文不值,连价值贮藏的功能都难以发挥。

2013年12月,大陆央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后,比特币价格大跌,许多商家相继宣布不接受比特币支付,就是有力证明。

其次,比特币没有法偿性和强制性,流通范围有限且不稳定。无论是比特币还是其他虚拟货币,都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换取商品或完成支付,但能换取商品的并非都是货币。例如中国历史上的粮票布票等都曾经在很长时期、很大范围内公开或半公开地用来换取日用品,但从来没有人把粮票、布票定义为货币。

货币成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基本条件,是其普遍接受性。由于缺乏国家强制力的支撑,是否接受比特币支付,完全取决于人们的意愿。一开始,比特币主要在互联网上使用,可用来购买网游中的各种装备或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后来一些实体商家也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然而,随着比特币价格的急剧波动,今天还对比特币大加追捧的商家,很可能一夜之间就宣布不接受比特币了。可见,比特币的流通范围是有限且不稳定的。

从技术层面来说,所有虚拟货币的产生、交易、储存方式等都不具备独特性,比特币也是如此。任何有自己的开采公式、遵循P2P协议、限量、无中心管制的数字「货币」都有可能取代比特币,例如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莱特币(Litecoin)。可见,比特币既没有独特的自然属性,也没有法律赋予的排他性、独特性,因此很容易被替代。

而且,比特币的产生过程完全基于技术而非经济学原理,其上限数量和达到上限的时间已被技术上固定,即在2140年达到2,100万的数量上限。很显然,比特币有限的数量,与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之间有着矛盾。货币供给应配合经济发展,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当局发行主权信用货币,并通过货币政策予以调节,使得货币供应量符合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的需要,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比特币的总量和供给速度由演算法决定,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没有关系,完全不受货币当局的控制。比特币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没有中央调节机制,它的发行、流通和管理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改变比特币的供给量,甚至也没有中间机构记录比特币的交易

上述,都决定了比特币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虚拟」产品被过度炒作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货币价值的波动像比特币那样剧烈。3年内,它增值近5,000倍。2013年中国市场上一枚比特币价格最高时超过7,000元人民币,随后又暴跌到2,000多元。

比特币没有集中发行方,容易被过度炒作,导致价格波动过大。币值的剧烈波动又提供了巨大套利空间,进一步推动过度炒作,形成恶性循环。数量的有限性,使比特币更容易成为投机对象而不是交易媒介。正因为限定了数量上限,人们意识到囤积起来的比特币可能升值,持有比特币的人更愿意把它收藏起来,而不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结果必然导致比特币最终退出流通、失去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而成为投机标的。据往年情况看,凡比特币产量有所变化时,正是其价格波动比较厉害的时候。

打上了现代科技烙印的虚拟货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对货币支付功能的要求,包括便利、快捷、低成本等。但人们往往只看到虚拟货币与本位货币表象上的相似,而且误以为前者必然更先进,甚至断言前者将取代后者。事实上,便利、快捷、低成本并非虚拟货币的特权。信用卡、网银等实际货币的电子载体,都能满足这些要求,而这些电子化的本位货币有银行体系的支持,相对更加便利安全。科技发展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改变人类社会形态,但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就像电脑无法取代人类的思维一样。

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等特征,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了货币非国家化的思想。「货币非国家化」(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观点最早由英国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家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金本位制以及已开发国家固定汇率制相继被废除,各国央行在货币发行方面获得更多主动,但由于央行并不独立,货币发行易受政府干预,一些国家央行直接为财政赤字融资,西方各国普遍爆发严重通货膨胀。为控制通膨,理论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多种思想主张:一是美国经济学家傅利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强调控制货币数量。受此观点影响,各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加强央行独立性、引入货币政策规则、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等。

货币乌托邦卷土重来

第二是海耶克提出的货币非国家化理念,其核心论点是只有废除各国政府对货币创造的垄断,才能实现物价稳定。海耶克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允许若干民间发钞行,各自发行不同通货并展开竞争。各发钞行以选定的一篮子商品的价格稳定为目标,调控各自通货的供应量。篮子商品的价格与通货的价值成反比,各通货间的兑换比率随币值变化而变化。海耶克认为,在允许公众自由选择的条件下,公众会选择持有或使用币值稳定的通货,而抛弃币值不稳定的通货。因而发钞业务的竞争,将促使各发钞行不断调整自己的通货供应量,使该通货币值稳定,由此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

其实,货币与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密不可分。现代信用货币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现代经济社会组织形态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将存在。比特币所体现的货币非国家化理念,不过是一种经济乌托邦思想而已。就连海耶克本人也承认,这种方案也留下很多待解决的难题,而他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货币非国家化的理念及制度设计,在理论上存在诸多缺陷,实践中也不具备可操作性。这一理念在沉寂40多年后,却因比特币的出现,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信用货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忧虑,对国际货币「锚定」的渴求。

尽管货币非国家化的理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并不可行,但它也在时刻警示着我们,国家宏观调控必须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各国央行更应该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调控货币供应,保持物价平稳;国际货币体系尤须完善,增强其稳定性,才能有效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再度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