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血性脑中风罕见 65%患者会留下永久动作障碍

▲成大医院小儿部余文豪医师提醒指出,儿童第一次缺血性脑中风发作后,可能会造成后遗症,且复发的可能,因此需要长期门诊追踪治疗避免复发。(图/记者林悦摄)

记者林悦/南市报导

一名9岁健康小男孩,有次上体育课后被发现意识不清地躺在操场上,在同学搀扶下才勉强用右脚支撑走回教室,送医被诊断为动脉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性脑中风,在治疗及复健后,已可在辅具使用下自行行走。

成大医院小儿部余文豪医师指出,儿童缺血性脑中风,每年每10万儿童约有2至13例,发生率不到成人的30分之1,但65%的患者却会因此留下永久的动作障碍,所以必须及早给予治疗来改善愈后,并避免后续的后遗症发生。

余文豪医师表示,儿童缺血性脑中风的成因与成人大不同,成人的缺血性脑中风主要与本身的慢性疾病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血糖等。儿童虽较少这些慢性疾病,但成因却更为多元,所以需要详细评估才有办法厘清病因

他说,儿童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成3大类:动脉血管病变、心因性疾病,及血液方面相关疾病,其中以动脉血管病变为最大宗,约占50%。这些动脉血管病变,一部分是先天性的血管异常,因此不容易特别作预防,而另一部分则是由自体免疫疾病或是感染所引起,因此有相关病史家长,则更需要注意神经症状的表现,并针对根本的疾病作良好的控制来预防脑部受到影响。

根据国外统计,儿童缺血性脑中风从症状发生到确诊,平均花费24小时,所以容易因诊断不易而无法及早治疗,导致留下后遗症。余文豪医师指出,主要是因为儿童患者的临床症状除典型单侧偏瘫外,常以一些不特定的症状表现,如:躁动不安、行为改变、感觉异常、头痛视力模糊、抽筋、运动失调等,且年纪越小病人的表现越不典型,必须倚靠家长的良好观察,及医师的警觉性才有机会及早诊断。

临床上怀疑缺血性脑中风的病人,需要影像检查来确定诊断并排除其他病因,目前首选为脑部磁振造影合并磁振造影血管摄影,可以在栓塞发生几分钟,就显现脑部的病变及血管变化,但其检查需要花费数十分钟,对于无法配合的儿童,常需以全身麻醉来加速检查的进行。而脑部电脑断层虽可快速取得影像,但其缺点为不易查觉早期或是太过细微的病变。

余文豪医师说,目前儿童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多从成人的治疗准则延伸来,年纪大于2岁且发病到确诊时间小于4.5小时的儿童,在无相关禁忌症情况下,会考虑以静脉注射组织胞浆素活化剂,加速血栓的溶解,以减少神经的伤害。

不过,因为早期诊断的困难,统计上只有不到2%的儿童患者符合接受静脉注射组织胞浆素原活化剂的条件。无法接受静脉注射组织胞浆素原活化剂治疗的孩童急性期则可透过良好的重症照护,如:适当的血压、血糖、体温脑压的控制,达到神经保护的效果,避免二次伤害。

余文豪医师提醒指出,第一次缺血性脑中风发作后,可能会造成后续肢体无力癫痫、动作异常及头痛等的后遗症,且根据不同的成因,有20-60%儿童有复发的可能,因此需要长期门诊追踪,并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药物以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