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仲变农夫家人怒反对!他为找答案「种出好米」 揭农业残酷真相

▲31岁的张闵翔认为,现代农夫不是整天埋首在田地就好,还要有好的管理模式。(图/张闵翔提供,下同)

记者许展溢台北报导

资讯工程,做过自动化操作员房仲社团老师,台中大雅农三代张闵翔从小跟着父母田间,渡过没假期的童年生活,他觉得长大是不会再踏入这片田地的。8年前工作挫折来了,被迫不停思考自己和土地的连结,也想找到长辈总是告诉他如果可以「就不要从农」的答案,决定回家种米。

张闵翔接受《ETtoday新闻云》访问表示,那年待业,萌生接手家里工作的想法,田里阿伯却问「为什么要回去?不要回去当农夫啦,赚不了什么钱,去找工作做」,甚至连父母都反对他这个独生子的想法。他万般不解,长辈做了大半辈子,为何要他别回去,好想找出原因,抱着「不觉得农业无法赚钱、困苦的」信念,决心投入农业。

▲▼张闵翔曾获第2届百大青农,更赴韩国际农村青年交换大使

张闵翔回去的第一年发现和想像中的不一样,每天早上5、6点就要起床,中午休息没多久,继续上工到太阳下山才回家,农忙期半夜都在工作,没生活品质,无法跟其他朋友有正常社交活动。「在田里为何要花这么多时间?」他被这问题困住了。隔年到中兴大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硕士在职专班进修,了解「管理的关键」,其实要当一个好农夫,要种出好的产物,不是整天埋首就好,逐渐调整工作模式,去想对收获量、收益有无帮助,改变传统

3年后张闵翔不仅上轨道,更获第2届百大青农,赴韩国际农村青年交换大使、台中市麦之乡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知耕鸟食教育副团长,他种植水稻小麦花生芝麻,和父亲两人合力。他坦言一路上的确不是这么容易,精神上最大的支持是,有台中市青年农民联谊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交流务农经验,互相取暖。

▲▼张闵翔创立「食地筑田」农场品牌,希望大家看到农业其实有很多不同面向

这么多年,张闵翔感叹,其实每年都有几十个人投入农业,几十个人做不下离开。他点出现实问题,很多人农友不是农二代想从事农业实在比较难,也许前1、2年状况还不错,但对管理技术、市场价格下跌不了解,忽然没收入,贷款转不过,全部放弃。自己虽有资源,起初却想着放弃,若没联谊会的同辈伙伴鼓励,现在可能就是在别人的公司工作。

张闵翔提到,曾有邻居到国外果园打工游学,觉得国外价格不错,回台湾后就去种了,做一做也是撑不了多久,由于不少人对农夫职业仍停留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心态,没料到每天在田里面等着相对报酬,忽略「农业环境」,刮一阵大风、下一阵大雨作物就没了,何况长期还有诸多待解决的「农业政策」,都是会影响的。不了解农业跟自己产业,看到杂志上种什么百万年薪就跑去种,但杂志上永远不会讲有多少人有多少失败案例,东西种了不保证会稳定、会好吃,产量就会高。

▲张闵翔办体验活动,让学生更了解农村生态

现在的张闵翔部分作物采有机种植,结合联谊会的朋友,在许多农夫市集、希望广场平台,把自己生产的产品推广给消费者,创立「食地筑田」农场与品牌,盼借此让大家看到农业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更办许多体验活动,发挥食农教育精神,唤起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一同贴近大自然,参与农业的生产,从种子到采收,由产地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