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时代来临 台湾五大跨域创新 打造蓝海优势

工研院《韧生态跨域创价 人才领航专刊发表暨跨域创新论坛,由工研院院长刘文雄(右四)领军,产科国际所长苏孟宗(右三)主持。图/工研院提供

台湾五大跨域创新 打造蓝海优势

工研院医材领域首家新创上柜公司,台湾生医材料以技转自工研院脑部手术创举材料-「泡沫人工脑膜」,建立台湾神经外科手术里程碑。图/工研院提供

今年全球有两个重大事件。第一,Covid-19疫情从年初持续蔓延,并且继续在全球各国肆虐,截至10月初已经有超过3,600万个确诊案例、超过100万人死亡,许多国外学校预计到今年底都将维持线上教学的模式。即使未来疫苗研究成功,许多专家预测每隔几年就会出现重大疫情,可能会成为全球的新常态。

第二,美中贸易战已经演变到科技战,未来除了全球制造供应链重新布局,恐怕也会冲击全球科技创新的研发合作生态。这两件重大国际事件,都将加速全球开始争取「0接触经济,0距离创新」(Zero-touch Economy,Zero-distance Innovation)的商机,并加速全球各国思考未来韧性产业或韧性家园的需求。

台湾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一环,自然无法置身于外。在总体经济方面,根据工研院IEKCQM预测团队研究结果,2020年台湾制造业产值将为18.6兆元,产值较去年减少约5%。

另一方面,随着数位经济来临,预期大企业将加码投入资源与科技,创新的科技与商业模式的速度持续加快,大国及大公司的规模优势有可能变成大者恒大、赢者通吃,然而,台湾中小企业占所有企业的比例高达九成,无法决胜于规模。

我们正面临了产业、工作破坏或转型的转折点,然而,面对困局,危机即转机,这正是我们以创新思维改变未来产业模式的新契机。

台湾在世界经济论坛(WEF)「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为第12名,其中「创新能力指标的总得分为80,为全球第4名,足见台湾是全球具有优秀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的多项次指标中,与跨域创新较为相关的指标排名包括:劳动力多样化为第4名、群聚发展状况为第3名、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为24名,显见台湾具多样性的包容力、地方群聚的产业优势,具备了跨域创新的优势能量。

因此,工研院透过一系列国内外的个案研究,归纳出后疫时代来临,台湾应积极发展的5大类跨域创新类型:跨地理区域创新、跨应用场域创新、跨技术领域创新、跨不同世代创新与跨多元文化创新。

跨地理区域创新的重点,在于找到有效率的创新平台或商业模式,将供给与需求给合成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如Science Exchange的生物实验研究平台,媒合全球的生物实验研究需求与生物实验研究服务,让不同地理区域的需求与供给,能在同一个市场上产生交易。

跨应用的创新,在于将其他场域的解决方案,经过技术改良或需求重组,满足或建构另一场域的需求。如台湾生医材料公司的人工泡沫脑膜,就是利用化学工业的泡沫发胶技术,应用于开脑手术中,解决手术后的缝补不易、易有脑脊髓液渗漏、脑组织沾黏与感染等难以处理的问题。

跨技术创新的重点在于结合不同领域的技术,创造出新的应用需求。例如:史丹福大学的[email protected]专案,利用分散式运算工程技术结合蛋白质折叠分析技术,以跨领域的两种技术,尝试探索目前各种尚未有解决方案的疾病,包含癌症、失智、脏腑纤维化与伊波拉病毒等。

跨世代的创新,则是透过不同年龄世代的共同创新与合作,满足双方或特定族群的需求。以「台北市阳明老人公寓的青银共居」为例,透过阳明老人公寓的青银共居,学生每人每月提供20小时的公寓服务时数,「以工换宿」参与共居,让老年人的生活年轻化,也帮助学生降低租金压力。

跨文化的创新的重点在于透过将新文化内涵包含于既有文化的内涵中,来满足特定族群的需求。如戴夫亚斯普雷的「防弹咖啡」,是西藏茶文化结合美国咖啡文化的创新产品,并成为生酮饮食(高脂肪、适量蛋白质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疗法)的必要饮品

台湾过去在制造思维长期影响下,追求产能成为特定领域内价值提升的主要创新途径,然而,跨域创新要能成功,人是关键,创新角色的扮演是核心。期待未来台湾能发挥多元文化与人才优势,从以人为本的思维中,延续制造业的功夫、服务业的精神,闯出蓝海,稳固不可取代的关键地位。(本文作者为工研院产业科技国际策略发展所所长苏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