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竣民/「云豹M2迫砲车」会是神兵利器?还是虚晃一招?

▲在今年航太展中,针对先前被陆军退货的迫砲车版,也推出120mm的改进型,后续演变如何则有待观察。(图/黄竣摄影

●黄竣民/「James的军事寰宇」粉丝专页主编。

2年一度的台北航太展,今年又是在充满噱头的氛围中落幕,其中有关「国防自主」的商机有多少?从展期与参展商变化的数字,多少可以提供给主办单位参考。不过这一届所陈展的主题内容,依然是在军方努力使劲下撑住场面,也可以见到这个航太展路子似乎是越走越窄,与早期相较起来,国际上的核心厂商还剩下多少?不过有一些装备总是具有「国X国造」的议题,研制单位总是给予民众对于所陈展的武器保有「想像总是最美」的幻觉,而从展示单位所公开的资讯来看,实在不免令人产生遐想空间,但就怕仅是「想想」而已,至于何时列装部队恐怕又是遥遥无期,而军方每次为了撑住展览场面,总要硬推出一些「话题装备」,真的是用心良苦啊!

▲二代云豹车型的综合性能表现,还需要获得官兵更多的肯定才行。(图/读者提供)

举例而言,以「云豹」M2装甲车样车的迫击砲系统便是其中之一,这一款军备局先前就遭到陆军打枪,而「拒买」的迫砲车版本,除了借由新车外型先炒作新闻外,对于陆军部队在整体战术需求与实际效用上,究竟能发挥出多少的战术价值目前不得而知,就怕等到热潮一过,又是沦为另一个无疾而终的研发案例!毕竟,国军虽然拥有老旧的CM-22、CM-23型迫砲装甲车,但这一些多半是旧编装时期下装甲旅产物,目前在新编装之后,是否担任机动打击的机甲部队,还会想要这种射程短的火力支援载具,在部队编装、作战型态与战术运用…等综合考量下,陆军中是否还需要大型8x8轮型装甲迫砲车?又或者这一类产物在目前存在多少的战场效益?还是更应该思考别的发展路径?值得军方继续深入去探究。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自走式迫砲系统数量相当少,仍旧以牵引式为主,大幅减轻后勤负担。(图/ 黄竣民摄影)

首先从车载迫击砲系统的设计来谈,轻者多可由4x4车辆进行安装或牵引,不但具备更高的机动性,在整个装备单位成本上也经济许多,如Spear MK2型迫砲系统就是步兵火力的代表,由于配备反冲系统,可以将120mm迫砲的射击后座力大幅降至10吨,因此可安装在各种高机动性的轻型车辆(如HMMWV、吉普车)和其他能够轻易部署的轮式载台上,配备自动化的瞄准和导航设备,而该系统还可以单车运用或作为砲兵连/排火力配系的一部分,部署运用的灵活度高。

▲「云豹」M2迫击砲车在火砲的开舱人工装填设计,以现今自走迫砲车的潮流看来显得相对落伍。(图/黄竣民摄影)

就一般传统的观念而言,迫击砲属于步兵火砲,邻近的日本陆上自卫队(JGSDF),绝大多数的步兵单位(普通科)仍然是使用4x4牵引的120mmRT迫击砲而已,全军制式的自走式装甲迫砲车仅有生产24辆的96式120mm迫击砲车(MSP),也只装备给北海道第7装甲师团第11普通科连队的重迫击砲中队。虽然陆自认为对于该车有所需求,但是对于国防预算顺位较低的地面部队而言,该车的优先顺位在排名上相对很低,因此即便装备部队也只是意思、意思而已便停产了,这一点值得我军借镜

▲「食人鱼」(Piranha)装甲车是台湾想依样画葫芦的装甲车,美军的M1129B型迫击砲载具,即是从「食人鱼Ⅲ」型衍生而成。(图/ Jason Kaye)

如果真要强调机动性,尤其是对于步兵单位而言,那八轮装甲车的确是大而不当,国际间的迫击砲系统能够搭载在4x4车辆的也不少,光是对于步兵单位的后勤维保,就能减轻许多。而且,开4轮的车型在台湾的地形运用程度上,总比开8轮的在灵活度、机动性、伪装掩蔽作业上都还实用得多。如果说俄系车是小车扛大砲,那「云豹」M2样车的迫砲版肯定是大车装小砲!

德国的「鼬鼠Ⅱ」(Wiesel Ⅱ)自走120mm迫砲车,堪称是该类自走迫砲系统中的奇葩。(图/Rheinmetall)

反观中国在这一方面也有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如SM-4型自行迫击砲系统,搭载在EQ2050型中国版悍马车底盘,使用81mm迫击砲,即为俄制2b9型「矢车菊」(Cornflower)自动迫击砲的中国版,是轻装步兵营的火力支援利器;而120mm则安装在WMZ-551 的6x6装甲车底盘上,成为机械步兵营的砲兵设备,最大射程为7,500至13,000公尺,射速为12-15发/分,也已经成功外销他国。

波兰的RAK 120mm自走迫击砲车,采用Rosomak 8x8装甲运兵车的底盘,砲塔则是采用全焊接钢制装甲,强化对人员的防护性。(图/ 黄竣民摄影)

再来谈到「云豹」M2样车版的顶舱门开启模式,虽然较先前型式修正为水平方式,不过仍然抵不过是一种落伍的设计,这样的设计逻辑比较类似现役美军的M1129B型迫击砲载具(Mortar Carrier Vehicle version B, MCV-B),然而美军在掌握制空权的优势下,开舱与采用人工装填方式在受敌火威胁的成分上相对较低。义大利的「半人马座」自动迫击砲载具(Centauro AMC Mortar Carrier)虽然也是开舱设计,却是使用自动化的装弹系统,因此士兵在暴露程度上相对减少,工作负荷自然也减轻许多,这样搭配起来才不至于落伍。如果开舱射击是免不了的作为,那全自动装填也应该是标配,以减轻人员编制与作战负荷。环顾当今世界此类的产品中,如果以轻巧、灵活又自动化的标准,那德国的「鼬鼠Ⅱ」(Wiesel Ⅱ)自走120mm迫砲车就是这方面小巧玲珑的代表作。

芬兰瑞典合制的「AMOS」(先进迫击砲系统),在目前世界上被视为是自走迫击砲系统中的标竿。(图/ Patria)

不过目前有砲塔的自走迫击砲载具,早已是当今国际军火市场设计的趋势,这样不仅兼顾乘员的防护性、增大弹药携行量、也能够采取平射的方式(不再只是采用大仰角射击的传统迫击砲),以应对更多元的临机目标。这些都能在芬兰的Patria NEMO、波兰的RAK 120mm自走迫击砲车可看到端倪;甚至是瑞典与芬兰合作性能更出众的「先进迫击砲系统」(Advanced MOrtar System, AMOS),这种双砲管装的迫击砲系统,还可以单车独立执行「多弹同时弹着」(Multiple Rounds Simultaneous Impact, MRSI)的优异射击效果,对于制压敌目标的威力更胜一筹,让迫击砲的功能不再局限只是传统的迫击砲而已。

我国在国防自主的过程当中,常可见需求单位与研制单位处在不同的平行线上,许多宝贵的资源与时间就在这些「不同调」的作业中虚掷,这些实际案例不断地在重复,造成一些产品变成「一推出便落伍」的窘境!对于迫击砲这种所谓的「口袋砲兵」(Pocket Artillery),国外现行的发展也还算相当蓬勃,其实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的启发。如果军备局争取研发120mm迫砲塔系统的报导属实,更加令人坚信陆军可能不太会对这种开舱、让士兵暴露在外的过时设计感到有多少兴趣,国军在这一个研发的领域中,千万别又只是一个人亡政息的案例!

热门推荐》►令解放军心碎的「坦克两项」军事比赛►台湾野战防空 终有机会补破

►看更多【黄竣民】专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