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奎博/蔡总统的国庆文告在装睡?
今年中华民国国庆典礼,让人感到蔡英文总统在某些方面的施政可能有点装睡不醒的味道。
蔡总统一开始提到一连串由民进党政府力推的「改革」,包括4年8万户的社会住宅、老人长照、幼儿托育、年金改革、转型正义、「5+2」产业发展计划,所有的政策目标都是为了「年轻人」。这其实比较像是「329」青年节(正式名称是「革命先烈纪念日」)的文告。
她说,「年轻人忧虑房价太高…,我们便着手办理社会住宅」;「年轻人要冲刺事业,政府必须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有长照和托育计划;年金制度改革后,「年轻人的负担会相对减少,年轻人也不用担心缴交的费用,到老付诸流水」;推动转型正义就是要「给年轻人一个健康多元的民主政治,这就是推动转型正义的真谛」;产业发展计划则是「为年轻人创造好的工作机会,提高他们的薪水」。这些无一不是围绕在年轻人身上打转。
甚至在小结时,她还在问,「这个国家的所有人,可以一起好好坐下来思考:我们到底要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给年轻人?」
聆听她演说的人,绝大多数不是特权阶级,而是在各行各业胼手胝足累积起自己财富、自己家园的平民百姓,里头自然也不只有年轻人而已。作为中华民国总统,她应公平的将各族群、各阶层的民众放在一样的量秤之上,形塑一个可留给所有国民的优质国家,而不是让人感到她或民进党政府的眼中好像都以年轻人为先,其他世代与阶层的发展与改革都是在为年轻人服务。
作为一篇国庆文告,这样的内涵与视野太过狭隘了,甚至让人觉得有为下次选举铺路的意味。但如果在这方面装睡的话,我们就叫不醒了。
▲蔡英文的政策以年轻人为目标,比较像是「329」青年节文告。(图/记者李毓康摄)
至于蔡总统对当前国家认同看法,她说「这个国家曾经走过威权统治、走过族群对立、也曾经走过国家认同的尖锐对立。」确实,中华民国(亦即她文告中常提到的「这个国家」)已经摆脱威权统治,现在可说是「小政府、大社会」,而「本省人--外省人」这种内部族群对立的情况在过去十几年之中略有改善。但是,国家认同的问题也已经过去了吗?
我们先不谈行政院长林全不愿开口唱国歌,也不谈若干地方政府早就开始淡化庆祝国庆日,而以蔡总统自己作为观察标的。
若将今日在中华民国国庆致词的蔡总统拿来与在民国100年说中华民国是流亡政府、紧抱「台独党纲」不放的蔡英文主席做对照,到底哪一个观点才是她真正心之所属呢?若将今日「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的蔡总统,与过去始终否定「92共识」及「一中各表」、将之视为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卖台默契的蔡主委、蔡副院长和蔡主席相比,我们又该怎么理解她对于中华民国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呢?
就是因为她这样的政治、历史与法律观点,所以我们真的想问,她口中的「这个国家」究竟是成立于西元1912年的中华民国,还是暂时以中华民国为对外名称之一、与西元1949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及当代「中国」已渐无关系的「台湾」?
从国内政治情势变迁与蔡总统从政以来的政治言论,即可知道今日台湾一定存在着不可小觑的国家认同问题。所以,蔡总统太一厢情愿的认为我国的国家认同问题都过去了。
蔡总统及其主要幕僚对是否知悉这样的问题,或是知悉但仍在装睡,只能留待时间去证明了。
●作者:黄奎博,国立政治大学外交学系副教授、国际事务学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