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标示急上路 全民成最大受害者

图、文/基因改造论坛

卫福部食药署预告修正基改食品原料标示规定,表面上似为产品标示问题,但在民众尚不了解基改标示与食品安全无关的前提下,实则牵动民生物价与国民健康。台湾食品保护协会及台湾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日前举办「恐惧或是希望?从科学与经济观点剖析基改」基因改造论坛,由台湾食品保护协会理事长立言、台湾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施坤河主持,邀请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余淑美、中兴大学植物病理学系讲座教授叶锡东、台大生化科技学系特聘教授潘子明、科学月刊社前理事长林基兴、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组长余祁暐等国内学者专家以中立角度奠基于科学论据的看法,探讨民众对于基改议题应有的认知,以及基改食品标示制度可能带来的冲击,并呼吁政府须以宏观角度视之,审慎评估相关规定与配套措施

多国研究指出基改标示将推升民生物价基改作物开发的目的为高产量、少农药和少肥料,成本较低,所以价格平价,研究也显示,使用非基改原料成本高于基改原料,终端食品价格连带上涨,中间的价差,将由厂商转嫁给消费者或得由政府进行补贴。

据台经院研究显示,国内非基改黄豆玉米为基改价格的1.2至1.4倍,有机则为2至2.6倍;如未来基改高层次加工品进行标示,厂商改采非基改或有机原料后,初步估计每户每年食品支出增加金额最高将达8,923元,全台每年食品支出增加金额最高将达646亿元,食品价格增幅最高将达8.04%。

基改食品正面效益 目标是「有机」的多位学者于论坛指出,基改食品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检验流程才得以上市。而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强调基改食品在国际市场被多个国家检验并通过测试,显示科学已证明安全性,潘子明也以NK603玉米为例,现在全球22个主要进口国并未禁止其上市,来说明基改食品经得起多国检验。

叶锡东引用国外权威期刊《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研究,超过一千亿只家畜食用基改饲料,却从未发现有任何健康或营养上的问题,如此庞大的数据足以证明基改食品的安全性;除了家畜之外,人体的健康风险统计更受关注,沈立言举WHO对于基改食品的说法:「基改食品在各国市场中开放食用以来,未曾发生过危害人体的案例,因此无需恐慌」。

此外,在民众印象中非基改食品、有机食品是天然且对人体有益的,但实际情况可能刚好相反。余淑美表示,作物透过基因工程,可以提高其成长效率与抗病性,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农家可以喷洒更少的化学肥料与农药,反而比非基改食品更为「有机」;使用有机肥料的有机作物虽不喷洒农药喷洒的动物排泄物有机肥料却可能具有传播大肠杆菌与其他病害的潜在风险,而且相较于基改作物,非基改作物因虫咬受伤而产生「黄曲毒素」的风险更高。余淑美也表示,肠胃里的酵素会将基改食品消化殆尽,但现在却把矛头指向安全性高的基改食品,反而忽略了一般农产品的残留农药、抗生素,以及加工过程的化学添加物防腐剂等会残留在体内的物质,值得国人加以深思。

施坤河指出,我们无法忽视基改趋势,未来粮食安全、环境问题如何解决,是国人需要重视的问题,也建议政府订定政策时能重视消费者和产业界的均衡。为提供正确科学知识而着有《基因改造的美丽与哀愁》,林基兴指出,许多非洲国家受欧盟影响无法使用基改,也严重影响其出口基改产品的情况,而欧盟的标示规定,也衍生成本大增与稽查紊乱的情况,加上欧洲是全球农产品最大进口区,规范基改反而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对于环境不当影响甚钜。林基兴建议,英国成立科学媒体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以专业科学论据传递正确科普知识给媒体和民众,还给民众选择的权利,值得我国学习。

.图表设计

资料来源:台经院生技中心「基改高层次加工品标示规定对经济及产业之影响评(初稿)」、台湾经济研究院依主计处最新产业关联表初步推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