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投资往来的畸形现况

报社

扫描QR code参与线上讨论

投审会公布最新对陆投资资料,1-9月台商大陆投资金额,出乎预料高达42.1亿美元,年增49.4%。以来两岸关系紧张,台商却无视风险继续西进投资,背后透露出不寻常的讯号

不只台商继续大胆前进大陆,今年以来外资企业对大陆投资金额同样逐月攀高,已连续6个月正成长。根据大陆商务部统计,1-9月大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03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5%,这还是未加计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领域的数据。如果只看9月数字年增率更是高达23.7%。显示在疫情趋缓下,大陆经济快速复苏,加上北京当局一系列稳外资、改善经商环境的举措,让外资对大陆市场更添信心,也带动外商投资持续向上走高。

这也意味,尽管美中贸易摩擦扩大、全球保护主义升温、以大陆为主的全球供应链开始裂解与重组,固然有部分外资撤出,但涌入资金更多。对照经济表现,在欧美先进国家都还是大幅衰退下,大陆已经连两季正成长,甚至第3季经济成长率还持续弹升至4.9%,预期明年成长率可能重回8%以上,大陆市场对外资的长期吸引力并未褪色。

大陆经济吸引力有征可循,盱衡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像大陆经济规模这么庞大、生产效率又高、未来还能保有高速成长动能经济体,几乎已找不出第二个。也因如此,即便美国持续施压、经商成本不再便宜、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外资及台商还是无法割舍大陆市场,甚至还选择加码投资。特斯拉在上海设立第一座海外超级工厂三星扩大在西安建置快闪记忆体晶片厂房广达裕隆增资大陆子公司等,都是最好的例证。

不管是外资或台商,基于市场诱因与成本效益考量,加码投资大陆,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是,看在部分反对者眼里,却似乎不是那么一回事。以旺旺集团为例,不仅被刻意抹黑收受大陆政府补助款,还被恶意指称为中资企业,极不合理寒蝉效应,恐怕会让更多台商敢怒不敢言。

尤有甚者,部分人士甚至打算将手伸进台商的营运决策,要求行政院提案修改规定,将原本台商赴陆投资的事后核备制,改成事前报备制,严格控管台商资金动向,「避免台商成为红色供应链打手」。看似好意,背后其实充满浓厚的恶意。试问,一旦任何投资决策都得事前报备,商业机密外泄风险,难道不会提高?更不用说,商场瞬息万变,可能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针对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或股权移转,时间不会等人。

相对于台商赴陆投资,陆资来台,限制同样也愈来愈加严格。年底即将上路的三路障,包括从严认定第三地区陆资定义、增订投资行为样态扩大解释陆资,以及增加限制陆资来台投资类型,恐怕会让本已受到压抑的陆资投资意愿,更加低落。对于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两岸投资往来关系,一点都不健康。看看大陆1-9月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ODI),总额高达789亿美元,同期间陆资来台却仅有1.2亿美元,比重连1%都不到,显示两岸企业资金往来,相当畸形

在如此畸形的架构下,台商愿意回台投资,刺激内需发展,是件好事,但也不需刻意排斥陆资。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应漠视台商赴陆投资大增的事实,应想办法改善两岸现状、协助台商在陆发展。今年以来,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两岸经济表现都不如以往。然而,台湾出口大陆与台商赴陆投资的实际数据,却突显大陆市场的重要性,也证明两岸经贸与供应链的密不可分。这背后其实也代表着,主政者积极推动的脱中亲美作法,可能非常危险。因为民间想的,跟政府想的,完全不一样。政府的错误决策,不只会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也会为台湾经济带来高度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这恐怕都是主政者必须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