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长庚「微菌治疗中心」揭牌 要与这机构合作开发精准疗法
▲林口长庚医院以新科技积极推动微菌丛的临床与转译研究。(图/长庚医院提供,下同)
微菌丛植入治疗已证明对严重腹泻或巨肠症病患具有疗效,为使微菌丛制备标准化,并进一步推动转译研究,林口长庚今(20)日宣布成立「微菌治疗中心」并揭牌,并与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共同发展合成的「精准微菌治疗」法,以新科技推动更多的转译研究来探讨微菌丛之作用机制及保障安全。
卫福部自2018年9月6日施行特管办法后,许多医院纷纷投入微菌丛植入治疗,林口长庚医院微菌治疗中心主任邱政洵教授表示,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大肠炎及毒性巨结肠症,通常必须使用更多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及咪唑尼达来治疗,但可能会筛选出更严重的抗药性细菌感染困难梭菌,造成感染复发。近年发现以微菌丛植入治疗有更好的效果且更少的副作用,且更合乎环保及自然的治疗方式。
长庚医疗体系至2020年1月,已完成23例病人,大多数病人年纪大,有慢性病的老人,包含林口、嘉义与高雄院区,治疗成功率超过9成,所有病人皆透过精准医学导引微菌丛植入治疗,并以次世代定序仪分析捐赠者及病人微菌丛植入前后肠道菌相变化,证明病人在感染困难梭菌时发生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现象,经微菌丛植入后,巨肠症或严重腹泻之症状可立即获得改善且逐日康复。
▲林口长庚医院「微菌治疗中心」邱政洵教授(左)与邱正堂教授(右)。
而随着微菌丛植入治疗的件数逐渐增加,微菌丛捐赠者筛检的安全议题也跟着浮上台面。林口长庚医院微菌治疗中心邱正堂教授指出,捐赠者如果带有抗药菌基因,可能会随着微菌植入而转移,导致病人发生感染或抗药性的扩散。纵使目前已知的主要抗药细菌已列入捐赠者筛检中,但肠道微菌丛与其他疾病之关联性仍然未知。
因此,林口长庚积极推动临床与转译研究,搭配次世代定序仪与智能高速运算分析,以协助临床与研究深入探讨微菌之组成,及更进一步找寻抗药基因、微菌丛、宿主微生态与疾病之关联性。
邱政洵教出,食品所为目前全球少数兼具食品与生物资源研发能量之研究机构,未来将共同发展合成的「精准微菌治疗」法(益生菌鸡尾酒疗法),以新科技推动更多的转译研究,来探讨微菌丛之作用机制及保障安全,期能嘉惠更多病人,促进国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