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好热,吐鲁番说来个烤鸡蛋吧?

西游记》中师徒4人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唐三藏见一长者问:“贵处遇秋,何反炎热?”老者道:“敝地唤作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唐三藏问:“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唐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时候一直以为这地方应该就只存在书中,然而真是太太太天真,长大后知道中国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吐鲁番就藏着这座“火焰山”!

山海经》中将其称之为“炎火之山”,维吾尔语则是“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隋唐时期曾叫“赤石山”,真是不遗余力的给它加点颜色啊!火焰山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只能说“寸草不生”。

在夏天足够日晒的时候,地表能达到75℃,最主要的是,在火焰山无处可躲,热浪滚滚,你就是锅中的烤鸡,还泛着油烟扑鼻的香味

火焰山为什么辣么热?一种说法来自吴承恩老先生,他觉得“火焰山的生成是悟空大闹天宫时,自太上老君炼丹炉出来蹬掉几块带着余火的砖,砖落到人间形成的。”我们的悟空大神又不小心背锅了……

其实火焰山的热,来自内外施压,一则是地理位置偏靠内陆,离海洋远,地势还奇低,热量根本散发不掉,就成了天然的火炉,而且!!!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看它的历史出身,就被人发现地底下藏着会自燃的煤层,像平常锁着屋子,蹲着坑,还不能打开窗子透透气,你说能有多憋屈就有多憋屈啊!

说他们地表能烤熟一颗鸡蛋,也是小瞧,他们早就发明了当地特产“沙窝烤鸡蛋”,售价5元1个,每到这个时候,供不应求。

天气造就了他们的日常饮食,跟馕分不开。馕直到现在也还是新疆人不离不弃的主食维吾尔族谚语中有“一日不可无馕”的说法,可见馕在维吾尔族人饮食中的地位。考古资料表明,新疆3000多年前的墓葬中就有比较原始的馕出土。维吾尔族制作的馕都是在馕坑烤制而成,水分含量低,长时间储存也不会坏,便于携带,还能做长途旅行食品,也可以参考“切糕”的由来。刘熙《释名》解释,“馕”指的是一种形状很大的饼,上面敷有胡麻。唐代白居易诗中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馕传入中原地区后,深受汉族人民的青睐,后来又演变成大饼烧饼锅盔火烧面食品种。

你肯定要说,如果这么热,他们如何生活了上千年?有砖家就出来解释了,他们虽然很热,但通常都在沙漠中打洞,直到太阳下山了才出来劳作,是真正的“巡夜人”,而真正等到太阳走了之后,气温就猛然下降,有时候深度睡眠也会被冻醒!

吐鲁番的交河故城还保留着一个有意思的遗迹——苏公塔,按常理来说我们建房子是由下而上建,打了地基就让楼房层层变高,而此地却是反着来,从地面往下挖,挖得越深越凉快,直接在地下建起了一排排的房子。

小时候念书看到的“坎儿井”,被列为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个伟大工程,有记载说是林则徐发明的,但也有人不信,但无论信不信它就在那里,为我们灌溉了一串又一串的葡萄。坎儿井利用山的坡度积蓄天山融雪以及春夏的雨水,并在地表设一道明渠,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灌溉系统”,也成了不少人的解暑胜地

听说今天黑龙江得裹棉袄上街,我听完也想去黑龙江!

但如果你现在站在北上广,说着“我好热”的时候,和吐鲁番比起来,其实那不算是什么热!好了不服气的亲们,来晒你们的坐标和气温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