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我的两岸婚姻之二

先生老家参加过一次亲戚的喜宴,过程对我来说十分新鲜有趣,比方说在台湾我们通常会用红包袋把礼金包起来,并且写上祝福语送礼人姓名,以方便收礼人事后核对,但先生老家的习惯是直接在收礼处当面给现金,没有红包袋,送礼金的方式相当简单直接,当然近几年移动支付盛行,直接给现金的方式应该是少很多了。

喝喜酒通常是请午餐晚餐两顿,午晚餐中间的空档主人还会请宾客饭店茶馆里喝茶、打麻将、摆龙门阵(闲聊),而午餐吃剩的菜肴晚上会继续使用,不够的部分晚餐会再加几道新鲜的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的习俗,所以我婆婆平时在家做菜通常是做一顿吃两顿,因此中午吃过的菜,晚上餐桌上还会有。

对于连续两顿吃同样的菜色或吃剩菜,我向来排斥,从小在家的习惯是每餐把菜吃光光,很少会有剩菜,为了这种生活习惯差异,我和我先生还争论过,因为我的认知剩菜就是口水菜,后来婆婆为了适应我的生活习惯,渐渐也改变了她人家的做菜习惯。

刚结婚那几年我和先生都在上海工作,因此需要婆婆过来上海帮忙我们带小孩,紧密生活在一起时,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

有次婆婆煮了南瓜绿豆汤,满心期待这道许久未尝的甜品,一入口才发现居然是咸的,咸的南瓜绿豆汤颠覆了我对绿豆汤的刻板印象与预期,但要克服自己几十年来的饮食习惯真的并非易事,向来坚决主张浪费食物的我,只能咬牙吃完那碗咸的南瓜绿豆汤,或许是婆婆看到这一幕,从此以后,家里的南瓜绿豆汤都煮成甜的了。从前述两件事看来,老人家的改变与适应的能力显然比我强太多了。

四川人喜欢吃火锅是出了名的,四川火锅特色之一就是大家会把自己的筷子自由自在地在火锅里捞食物,没有所谓的公筷。而川菜很多是有汤汤水水的菜色,比方说水煮肉、酸菜鱼毛血旺以及各式各样的汤品,我先生家里自然也不例外。但我始终还是无法克服吃口水菜的心理障碍,但又不希望大家为了迁就我而改变从小的生活习惯,所以,如果真的很想吃这类有汤汁的菜色,通常我会在菜一上桌时就先盛一些放自己碗里,虽然从小的教育告诉我应该等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动,但有时还是必须因地制宜啊!

生活习惯的差异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到访作客一事。在台湾,我们去亲朋好友家拜访之前,通常会事先联络,才会登门造访,但我婆婆家的习惯是不会事先通知,直接上门敲门。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状况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因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在家还穿着睡衣门口的公公婆婆已经在敲着门,穿睡衣迎接公婆显然不适当,再去换衣服整理一下又得让公婆站在门口等,明明在家还不开门,感觉也不是太好。这样的现象不只发生在上一辈,女儿很要好的同学,有几次也是直接到家门口敲门,女儿也不知如何向同学开口到人家家里之前,应事先告知才不会让主人觉得太唐突

针对这种习惯的差异我先生的说法是,这里的人不想让主人事先知道将有客人到访,是因为怕麻烦主人去准备很多东西,如果突来拜访主人就不用事先准备了,而且事先通知感觉有些见外,这样的想法似乎也有些道理,但我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同理心很重要,端看对方实际需求是什么吧!而不是「我认为」对方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