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以柔软与亲和之诚 重建两岸手足之亲

台湾竞争力论坛日前公布一项最新民调,高达六成民众认同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或不否定是中国人。此一「台湾民众国族认同」调查,以更为精密的融合式提问,深入分析民众对台湾人与中国人之间的认同连结,而当「中国人」定义民族时的认同更高。前述结果,基本上反映台湾晚近廿多年来民主开放后政治影响认同的痕迹,也平实反映两岸血浓于水的血源历史渊源;务实看待此一调查结果,对两岸关系更趋频繁的全方位交流、乃至更长远的发展,都会有正面意义。

无可置疑,不论是一九四九年后迁台,或更早于明郑时期来台,百分之九十八的台湾民众都移民自中国大陆,在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台湾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即使日据半世纪,甚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摆脱日本殖民后的很长一段时日间,台湾民众也普遍地认同自己和大陆人民同属中国人;这个中国既是国民政府宪法基础下的「中华民国」,更是同根同源的「中华民族」。就像蒋经国总统生前曾言,「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其言意在更深化他与台湾本土的连结;而前总统李登辉在其主政前期,亦曾宣示,「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其言则意在他与国民政府一脉相承的法理情感连结。

然而,此一情境在李登辉主政后期,国家认同就开始倾斜,二○○○年政党轮替固然进一步巩固台湾民主化,却也让国家认同进一步转变,「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论述方式,竟只能成为幽微难言的存在。何以致此?不能不归因于政客族群操作攫取选票,让多数民众在认同「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名字叫做中华民国」的同时,混淆了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界限。同时,过去两蒋时代奠定的「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基础,在历经多次宪法增修条文之后,更多数人认定这部国家根本大法已重新量身打造适应于台湾的中华民国,而非包含大陆的中华民国,进而忽略宪法增修条文之前提系「国家统一前」。

从历史情境分析,台湾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窘境难解,也和台湾的特殊处境相关。早在廿世纪初期,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为了摆脱西方霸权殖民,纷纷标举国族主义,并以此做为独立建国的政治基础;台湾原本在摆脱日本殖民后即可建立正常的国族认同,然而,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政治社会动荡,从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却造成台湾民众的认同障碍。

书写《台湾人四百年史》的独派学者史明最近出版其口述历史,毫不隐讳地剖白他内心的转折:成长于日据时期的台湾,他否定日本殖民统治,赴大陆参与抗日,甚至深入中共解放区,但对当时共产党的思想控制不以为然,想尽办法回到台湾,又看到国民政府的腐败,从而建立他的台独理论基础:台湾根本还没摆脱殖民。此一立论与李登辉的「外来政权说」若合符节,然而,他的理论基础在台湾民主化且政党轮替后,却距离现实基础愈来愈远。

民进党执政八年,承继的既是中华民国政权,就很难完全切割中华民国的历史脉络,即使一连串「去中国化」的作为,让「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否定认同」比例增加,但却无法切断两岸同为中华祖源深层民族意识原乡情结,这也是为什么若干独派人士要以「华人」涵盖此一认同。质言之,族群认同以情感性的心理历程为基础,这个基础代代相延,包括信仰民俗,都是此一认同落实于生活的表征;台湾尽管有卅年的荷据时代、五十年的日据时代,加上国民党统治时期两岸分隔半世纪,长达一百卅年的隔海相望,都无法断离两岸同属华夏的源流,不论遥祭祖先、逢节拜神,其香火一以贯之,均来自中原大陆。

台湾位处大陆边缘,数百年来多次政权转换,使台湾的国族认同,一直呈现随统治情境而变异曲线;时至今日,可以确认的是,台湾人可以是中国人或不否认是中国人的认同,其实并没有想像中来得那么绝对割裂,不论这个认同是国家的、还是民族的,为了台湾社会的和谐,以及两岸得来不易的和平契机,大家都应该珍惜且尊重。而彼岸同样也该试着理解台湾人认同歧异背后的历史成因,以更柔软与亲和之诚,重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手足之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