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行脚全台湾 与咖啡农搏感情
如果要为台湾咖啡做一个行脚节目,「森高砂咖啡」的负责人董鼎禾,应是最佳主持人选。当许多咖啡馆都因台湾咖啡的高价却步,「不是台湾咖啡,不进我的吧台。」董哥霸气的说。
「基本上台湾在苗栗后龙溪以南,无论东西岸,只要靠山都有种咖啡。过去日治时代,带进各种品种豆子,那时有4大咖啡产区,瑞穗、关山、古坑、三地门。」董鼎禾说。而后国民党来,发现没有内需市场,也就开始荒废了咖啡产业。
重启咖啡业的契机,反而是在921地震之后,「农民发现了日治时代遗留下的原始野生种,被放了6、70年后,已经被土地所驯化,生长期完全符合台湾梅雨、夏台、秋台的特性,连灌溉都不用。」目前森高砂涵盖了全台12大乡镇,合作的农户高达121户,占台湾咖啡供应量的4成之多。
稳定的供货量,是他6年来走访产地与农民搏感情的成果,与其说是开咖啡馆,不如说是在做咖啡农户的普查,原本是电子业董事长的董鼎禾,从17岁开始,就是业余的咖啡玩家。他第一次接触台湾咖啡,是在屏东八八风灾的重建部落。「当地咖啡农要我说实话,我说,你不如明天一早把咖啡园一把烧了,别种了。」
除了一条龙式的经营欠缺专业,比非洲国家高30倍的采收成本,也毫无竞争力。「既然无法节省成本,只能往上提高品质。」无法抗拒农民质朴热切的眼神,他牙一咬,卖了房子创立品牌,搬现金上山与小农谈合作。「卖台湾咖啡的优点就是你可以直接控制生豆商。我不契作,也不讲价,但若你品质不到标准,我们就一起来检讨、调整,重点是在进步。」
森高砂的台湾咖啡,以手冲呈现,董哥认为,越少的干扰,越简单的工具,越能逼出咖啡的实力。上桌时一定是一冷一热,让客人能比较不同温度下的风味。每年,他至少开车巡视全台产地台6、7次以监管品质,也留意农地的状况。「像去年柚子被化学催熟,附近的咖啡田就也会受影响,我看到就跟他们说前5排的豆子我不要。」
而在辅导的过程中,他也看到台湾咖啡农的无限创意,「台湾农民习惯把水果种甜,连咖啡都带有强烈的蔗糖感,造成回甘的特色。」不过各地咖啡仍风格独具,好比阿里山与瑞穗有最完美的酸味;台中新社日照少,却利用烘香菇机做出令人惊艳的日晒豆;台东太麻里海拔不高,但日夜温差仍大,红糖、黑糖尾韵漂亮。古坑农户的咖啡田展现客家人的精实,整齐划一,有强烈的芝麻、坚果香气;而关山的阿美族,种田则随性放任宛如野生,甚至用小米酒的酒曲来做发酵,「但味谱变化很大,每次拿到都是一期一会。」董哥笑说。
接下来,他更将致力于推广槟榔农于林下种咖啡,让咖啡根抓紧水土,「若是种在槟榔树下,我就愿意契作。」目前已有17、8户槟榔农与他合作。来森高砂喝咖啡,就像走了一遭台湾,把台湾各地的风土之味都收进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