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布局疫动 建第二生产链

陆美经济脱钩加剧,台商须考虑布局第二条产业链,图为福建漳州市南靖县一家台资吉他工厂。(中新社

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下,供应链日趋分散。图为一位女工在检查电脑主板产品。(新华社资料照片

疫情造成断链危机,台商开始建立第二生产链。图为台商柬埔寨鞋厂。(本报系资料照片)

新冠疫情下4成北亚企业想将产能移出大陆

随着大陆土地劳工成本增加,加上自2018年起的美中贸易战,及这次疫情造成的供应链断链危机,迫使跨国性企业必需改变以大陆为主要生产基地全球供应链政策;全球制造业面临重组,转变成制造业的区域化与在地化,许多台商也开始建立第二生产链。

工总秘书长蔡练生表示,过去几十年来,台商的生产制造过度集中在大陆,这就带来风险,近年也开始思考在大陆以外布建另外一个生产链,「但动起来不是那么简单」;他解释,台商大都是中小企业,俗话虽说「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他(中小企业)只有一颗鸡蛋啊!」最重要还是要看大企业,很多中小企业台商是依附着大企业布局,台商都很重视产业群聚效应,这是台商产业的特性,因此要移动常常是整体产业链一起移动。

疫情提升转移产能意愿

据3月瑞银中国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60%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企业计划部分产能迁出大陆或继续从大陆转移出去。该比例与去年9月调查时类似,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明显影响受访企业的产能转移计划,不过显著高于2018年末中美贸易摩擦刚开始升温时。

另一方面,3月的瑞银北亚企业家问卷调查(覆盖韩国、日本、台湾的出口相关企业)显示,85%的受访者表示已经或者打算将部分产能移出大陆,占比和2018年调查时的82%大致相当,不过已经将部分产能转移的受访者占比有所提高;此外,44%的受访者称,新冠肺炎疫情提高了他们转移产能的意愿。

3月瑞银美国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已经或计划将部分产能移出大陆。北亚和美国的企业转移产能意愿偏高,可能与3月调查时大陆严格活动限制导致当时供应链受阻相关。

台商对大陆投资趋保守

蔡练生指出,近2至3年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确趋于保守,主因大陆投资环境已经改变,很多台商确实转移到新南向国家;他指出,已经移出大陆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当近年大陆劳动成本增加到一定程度,环保要求也更严格,企业就非搬不可,这跟新冠疫情没关系,跟贸易战也没太大关系,主要是产业特性,生产成本增加就必须搬家。

蔡练生指出,这些转移,品牌商会在背后指导,可能去印尼越南,这些大都是品牌厂的代工厂,比如一些成衣鞋类业者,而这一类产业的大陆业者也在外移,像越南就有很多大陆厂商。

而受疫情以及贸易战冲击,许多电子产业链也开始转移到东南亚,或者返台建立生产基地,而真正影响这些企业布局的仍是品牌商因素居多,像是苹果等品牌商。蔡练生指出,品牌厂可能要求供应链去印度,这些台商也就只好去印度建厂

此外,品牌厂像是苹果正在建立纯陆厂的供应链,甚至强迫台厂整厂卖给陆厂,此时,台商供应链扩建大陆以外生产基地或者转型,就显得格外重要。

蔡练生指出,基本上,品牌厂也还在观察,因为大陆确实有它的优点,比如供应链集聚,有大面积土地、基础建设完整,行政效率好,「这么大产量,一下子能搬去哪里?」而印度投资环境不佳,东南亚的容量也有一定限制,台商不是想搬就可以搬。

台湾产业须走向高值

而且还有大陆因素存在,比如大陆厂房要如何处理?大陆让不让你搬走?大陆厂劳工如何处里?因此,台商搬厂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当然从这一次美中贸易战到新冠疫情,大家也开始作适度分散,但分散到哪里?回台湾?东南亚?美国?都还要看产业特性以及大厂动向而定。」蔡练生指出,台湾其实也不欢迎太多传产产业搬回台湾,因为没有那么多劳动力;事实上,很多人还在观望贸易战会不会持续,品牌厂也在观望,这还牵扯到美国总统川普的态度,品牌厂要听川普的,而供应链又必须听品牌厂。

面对外在环境变局,蔡练生指出,台湾产业还是要往「高值化」去走,像是有一些厂商在贸易战下一点影响都没有,主因产品具领先技术及专利保护,利润率在40%以上,且客户非买不可。

他说,台湾资源有限,不可能通通都要做,基本上台湾也都没有自由贸易协定(FTA),产品最怕是「茅山道士」(毛利率3%至4%)」,台湾产业必须走向高值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