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鼻胃管病人这么多 有没有其他选择?

图/shutterstock 文/梁惠明整理报导

医师,帮爸爸鼻胃管好不好,我真的很怕他会这样饿死......」说完,二行眼泪就这样流下来。他走到爸爸身边问:「爸!你都没有吃,我们再放个管子,好不好?」老爷爷虚弱到无法表达意见。尽管我们试图同理儿子的心情,也说了很多关于现在的状况不适合再放鼻胃管的理由,他仍然坚持要装。但放了鼻胃管之后,爷爷就开始挣扎,他没有力气把管子拔掉,只好不停扭动头部。过了二小时,儿子请我们把管子拔掉。隔天,爷爷过世了。

台中荣民医院嘉义分院家庭医学科朱为民医师,曾为文描述病患家属对于要不要让病人使用鼻胃管,揪心天人交战。

要不要使用鼻胃管,除了要考虑病人余命之外,对病情是否有帮助及病人的意愿、能否改善生活品质,也该一并考量。但是实际状况是,家属往往将「病人不进食、吃得不够营养就没有体力」、「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救」的思维放在第一位。

朱为民说,「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到底生命意义是什么?有了答案,我们才能在一个基础之上,去思考这些管子的意义。」

即使没有住进机构,许多老人因为中风或者吞咽能力退化,插上鼻胃管不在少数。只是当再怎么美味饮食都只能放进果汁机搅打,看起来都是一团泥糊,任谁都会对生命失去热情,但这也造就亚培安素等营养品台湾庞大的市场商机

然而,只要是到过日本、瑞典等国参访过长照机构的专家学者都会惊叹地说,他们的机构中鲜少看到插着鼻胃管的长辈,多数人都能吃到生命最后一刻。不禁让人心痛,台湾许多长辈放鼻胃管终老的「世界奇观」,有没有别的选择?

经皮内视造口PEG,就是国人所称的「胃造瘘」。图片来源:台中慈济医院肝胆肠胃科提供)

过去,对于需要长期管灌饮食的病人,多是以价格便宜、置放简单的鼻胃管为主,但鼻胃管必须每月更换,管子也会戳磨胃壁引发出血,恶化胃酸逆流引起食道炎等问题,且鼻腔咽喉长时间梗着管子的异物感致使病人常自行拔管。

除此之外,鼻胃管明显在脸部管线,往往让人望之惊恐却步,也影响病人发音,难以辨识的说话方式,对患者生活品质与人际关系,都是负担。

台中慈济医院肝胆肠胃科蔡松茂医师建议,将「胃造口」纳入另一种选择。皮内视镜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国人所称的「胃造瘘 」,欧美国家于1980年开始推展,借由内视镜协助,在腹部定位及胃造口管置入,于轻度镇静下无痛执行,伤口仅有约1到1.5公分左右,大幅减少外科手术胃造口的麻醉及手术风险。而胃造口一体成形的管子,分为0.6到0.8公分的管径,大一点的可以灌蔬菜汁或稀的粥、精力汤。

医师举一位91岁张奶奶为例,两年半前中风,灌食靠鼻胃管伸入鼻子进到胃部爱美的奶奶看着镜中的鼻胃管就伤心,同时由于无法适应异物感,老奶奶屡屡自拔管路,重穿过程十分难受,奶奶激动想要挣脱、扯掉管子,双手被绑起来约束,结果是反复插管加上每月例行换管,造成喉咙感染引发咳嗽,甚至发烧、肺炎,一年多达两三次。后来经医师与病患、家属充分沟通理解后,半小时完成内视镜胃造口手术。如今造口放在衣服下面,老奶奶又可以干净清爽的面容见人,恢复了中风前神采

(医师建议,病情适合的病患及家属可将胃造口纳入另一种选择考虑,以提升病人生活品质,降低并发症产生。图片来源:台中慈济医院肝胆肠胃科提供)

在欧美,经评估需要置放鼻胃管两周以上,多数会建议施行胃造口,以此灌食,也能用嘴吃一些食物,整体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然而国情不同,台湾民众不只不愿在身上打洞、就连医生也未必接受。有统计指出,需长期管灌的患者中只有一成做胃造口,多半是等到鼻腔溃烂或反复胃酸逆流才愿意施作

蔡医师指出,当然也有病人不适合内科胃造口,包括:胃腹曾做过手术,结构有改变或是胃附近的肠子沾黏,还有食道、咽喉肿瘤太大堵住通道,透过内视镜有难度或有腹水等情形。病患及家属可以与医师商讨对策,为生命与生活品质找到最适当的平衡点,更是生命珍贵的意义。

延伸阅读:

如果有一天嘴巴无法进食,你会放置鼻胃管吗?

插不插鼻胃管?生命难题这样思考...

台大急诊部医师:只花1秒钟就决定不急救 我相信爸爸不想这样活着

若有天走到生命的尽头,你会想靠机器维持生命吗?

了解高龄趋势!连续4年、近千位经理人在这里找到带得回公司的关键策略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