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床」 医师:应接受评估或治疗避免造成心理压力及挫折

▲翁涵育医师提醒不要轻忽小儿尿床,适时且恰当的介入处理,可以还给小孩一个开心又干爽的童年。(图/记者林悦翻摄)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成大医院斗六分院泌尿科翁涵育医师表示,「小儿夜间遗尿症」即俗称的「小儿尿床」,虽有一定机率会随着时间而改善,国际上包括台湾专家会议共识建议,6岁以上仍有夜间遗尿问题孩童应接受评估或治疗,避免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挫折

翁涵育医师举案例说明指出,1名就读小学3年级的蔡弟弟已10岁了,妈妈陪着走进诊间时,眼神十分怯懦、不敢对目,显得极度不自在,倒是妈妈没等弟弟坐下,就说:「医生,他都这么大了,还跟隔壁那个4岁的小孩一样几乎每晚都尿床,我光洗他的床单就饱了,说也说了、打也打了,就是没效!」。

经过解释及评估,认为蔡弟弟是单一症状尿床,故透过改变不适当的生活习惯并同时接受药物治疗,半年后不仅不尿床了,原本紧绷的亲子关系也得到缓解。

翁涵育医师说,医学上的「小儿尿床」定义,是超过5岁的孩童在没有泌尿或神经系统异常下,于睡眠中有不自觉解尿的情形。若1星期超过2次,且连续3个月,就须考虑由小儿肾脏科或泌尿科医师介入治疗。

翁涵育医师说,夜间遗尿症的盛行率并不低,根据统计资料显示,6~7岁的小朋友有10%会夜间遗尿,有5%会持续至10岁以上,就算是成年人,也有1%的比率会尿床;而男生女生容易有尿床的状况

对于有夜间遗尿症孩童,翁涵育医师强调应注意亲子之间如何共同面对这个问题,所以访谈过程中会特别观察其反应,及与亲属间的互动,且会不断带入「夜间遗尿症并非孩子故意调皮作怪,很可能只是身体器官或神经未成熟的观念」给照顾者,应避免责备谩骂,改以鼓励的方式来做行为导正治疗。

翁涵育医师治疗方面,通常会从几个方向下手:1、行为治疗:需导正不适当的喝水及解尿习惯,大部分水分补充应尽量在晚餐前完成,限制睡前2~3小时饮用水分,并避免含咖啡因糖分饮料;照顾者应适时提醒养成定时解尿的习惯,并切记不要因为尿床而责骂小孩,在尿床的日子请小孩一起协助衣物、被单的清洁,在没有尿床的日子不要吝啬给他们一个鼓励!

2、闹铃治疗:于身上配戴特殊装置,当侦测到尿液滴出,即以振动或闹铃方式叫醒沉睡中的小朋友。这个方式需照顾者及孩童的高度配合且耐心等待效果,但一旦治疗出现效果,尿床的复发率是很低的。

3、药物治疗:目前仍以抗利尿激素Desmopressin为主要用药服用前后应配合少喝水,以减少可能的副作用。一般用药1~3个月后可以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