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牠们本来就在那里了! 何谓入侵?何谓干扰?

▲全球暖化造成越来越多熊入侵民宅案例,今年比去年多了四千多件。(图/翻摄自YouTube/King Viral)动物当代思潮黄宗洁主讲

长期以来,自然的位置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自然。我们希望「动物待在牠本来的地方就好」,可是所谓「本来」是哪里?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我们需要的时候,就会自己去「亲近自然」,至于亲近的游戏规则也是由人来订,若不在此规则内,我们就会将其视为入侵者,是「失序的介入」。

The most Canadian way to get rid of bears ever

失序的介入有好几种状况。例如近几年加拿大与美国常遇到的情况,就是熊的入侵民宅。因为冬天冷得晚,于是春天较往常更冷,恶性循环的结果,食物成熟得慢,熊只好跑到人的环境来,所以有越来越多人熊冲突通报,今年又比去年多了四千多件的案例。

有时所谓的介入,并不需要真的「闯入你家」。动物只要在不适当时间、进入不适当地点,就会被当成需要被移除的入侵者。

这是香港动保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很重要的一个例子。有只村民养的小狗闯入港铁水站,等车的民众很想把牠抱上来,但港铁怕出事,不愿让民众自行救援,结果处理方式竟然是放一个板凳铁轨上,指望狗会自己跳上来,更关键的是港铁只给了职员六分钟的救援时间,列车就恢复通行,所以这只狗后来就被撞死了。

这件事引起民众大量反弹,觉得港铁处理很粗糙,但当地作家韩丽珠写了一篇文章,在这起事件的背后提醒我们:

只有在职责和「正常运作」大于一切的情况下,而群体又把责任摊分活生生性命才会成为「异物」,必须把牠从路轨上铲除。「异物」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人们变得铁石心肠,而是人和人之间,人和外界之间的连结愈来愈薄弱。清晨的鸟鸣、山上猴子流浪猫狗、蚊子、树、草、露宿者、低下阶层、吵闹的孩子、反叛的年轻人示威者双失青年、不够漂亮的女人、性小众、意见不同的人……才会逐一成为「异物」,给逐离和排挤。

我觉得韩丽珠提到一个重点,就是连结的薄弱,或可说是连结的断裂,是造成人与动物越来越多冲突的一个理由。今天表面看来不管狗也好、熊也好,看似闯入了错误的地方,但事实上牠们跨越的,是隐形的心理界线

夜鹰惹议:许多民众觉得市政府怎么带头对动物不友善?

什么是入侵?什么是干扰?都是我们主观定义,是我们生活遭到威胁、不便,不同标准下产生的一个结果。

台中这起争议为例,夜鹰繁殖期,很多民众觉得很吵,于是市长林佳龙在脸书上写着:

最近,你是否与我一样,常在夜间听到夜鹰的鸣叫声呢?有人被吵得整夜难眠而向市府投诉,为此市府最近会加强学校、机关顶楼的清理,避免夜鹰驻筑巢扰人清梦,而市府农业局也公布一些小「撇步」,防止夜鹰入住你家!

想不到贴文公开之后,许多民众觉得市政府怎么带头表现对动物的不友善?夜鹰的繁殖时间其实很短等等。

这样的争议,一方面让我们看到有友善动物观念的民众比我们想像还要来得多,但不可讳言,投诉的人也确实存在,他们也是社会一部分的声音。这样的差异让我们看到,什么是干扰?真的因人而异。 这几年我常看到关于青蛙的投诉,这个新闻说:

青蛙的叫声也会吵到让人睡不着觉吗?新北市芦洲国中旁一处民宅,这3年来几乎只要一到四、五月份就会被投诉从他们家传出来的蛙叫声好吵,动保处人员和警察三不五时就上门了解,这几个月来上门10多次;但住户也好无奈,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养过青蛙,是牠们自己跳进池塘的。 ▲贡德氏赤蛙资料照。(图/台北市立动物园

最有趣是后面这句,住户也觉得很无辜。但也让我们发现,自然在我们城市生活中,很吊诡地变成一种「不自然」,过去生活里这些理所当然的存在,在城市文明被当成一种干净、秩序逻辑底下,我们对自然的容忍度不断的下降,对入侵的标准与情绪反应也跟过去的人不同。

到了今天,我们可能连看到一只蟑螂都无法忍受,可是回头想,也许牠们「本来就在那里」了,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像我自己,有时遇到蟑螂就会很阿Q的想,在牠遇到我之前,也许已经在我房间生活很久,我只要躲起来,牠可能不久也会去躲起来,各自躲好之后,我们就可以继续相安无事一阵子。(待续)

★本文由「动物当代思潮」提供,详细精彩内容,请看《牠乡何处?城市‧动物与文学》。

▼更多精彩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