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科技 打造未来幸福生活

智融集团创办人暨智荣基金会董事长施振荣。图/工研院提供

台泥董事长张安平。图/工研院提供

面对全球化的跨域科技创新,工研院在「2030技术策略蓝图」中锁定永续环境智慧生活领域,期许为产业开创新局。日前举办的「2030技术策略与蓝图论坛」中,特别邀请台泥董事长张安平与智融集团创办人暨智荣基金会董事长施振荣,分享在永续环境领域中,如何以绿能科技创新让未来生生不息,以及在智慧生活领域中,如何透过智慧科技来打造幸福生活。

在绿能科技创新上,与工研院携手推动的最成功案例之一,是台湾水泥。台泥在2013年在经济部能源局支持下,导入由工研院开发的钙回路技术进行「碳捕捉」,如今台泥和平厂每年可捕捉500至1,000吨的二氧化碳,将之运用微藻养殖,产出高值化的美妆保健原料

台泥不只摆脱高能耗碳排大户负面形象,更一跃成为国际减碳典范。台泥董事长张安平自豪表示,台泥的碳排放只有国家标准的三分之一,「重工业可以做到几乎没有排放,厂房旁的树叶干净透亮、水里龙虾珊瑚,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

张安平指出,水泥迄今仍是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产品,但从减碳的角度来看,水泥业有无法摆脱的原罪,原料一加热就会产生二氧化碳。为了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台泥试验过各种作法,最有效的就是碳捕捉。

身为水泥业龙头,台泥在节能减碳上不断改善,已成亚洲典范,全球最严格的科学基础碳目标倡议组织SBTi(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今年7月公告台泥成为东亚第一家完成减碳目标设定的水泥厂,以2016年为基准,台泥到2025年将减碳11%、2030年减碳30%,目前全球仅有3家水泥厂完成目标设定,台泥是第4家。

张安平说,「工业被误解、资本主义遭到丑化,其实两者都有很好的初心。如果每一个企业都善尽永续治理的本分,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台泥运用国际化优势,在减碳技术上不断创新;目前正在西非建造的水泥厂,可生产最新的低碳产品,碳排放只有传统制程的一半,今年底即将开工,此外,台泥也在非洲发现另一项新原料,未来加入制程可让碳排放再降一半。

张安平表示,台湾土地小、人力少、缺乏资源,因此最好的作法就是找到最佳优势、创造最大价值,他认为,台湾应扮演Keystone的角色,成为全球绿能科技的中流砥柱,「走一条人烟稀少的路,去创造差异性和优势,才能长长久久。」

除了永续环境以外,智慧生活领域的科技发展也是台湾可充分应用发挥的强项,对此,智融集团创办人暨智荣基金会董事长施振荣则先提出了「王道」的概念。他指出,所谓王道,包含创造价值、利益平衡、永续经营共三大核心信念。过去大家多只注重「有形、直接、现在」的显性价值,但现今更要重视「无形、间接、未来」的隐性价值,从六面向看待事物的总价值,着眼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平衡,才能让企业长青

1992年时,施振荣率先提出「微笑曲线」,经过28年后,施振荣再次提出「新微笑曲线」。和过去的2D微笑曲线不同,新微笑曲线共有3条产业线在3D座标轴上交叠,涵盖资通讯、AI智慧医疗和医疗照护3大领域,「台湾有强大资通讯产业和一流的医疗人才,透过跨领域整合,台湾就有机会追求世界第一!」

施振荣也指出,曲线左侧是资通讯和医疗的共享研发;中间弧线,则以资通讯为平台,在世界推行台湾医疗的Know-how,曲线右侧,则是医护人员透过AI人工智慧平台,带给病友好的体验照护。因此左侧是共享经济,右侧是体验经济,「新微笑曲线就是以现有资源共享为始,以用户的体验为终。」

在微笑曲线中,「过去我们都是由左(智财)向右(品牌服务),但未来我们要由右引左。」施振荣表示,未来台湾不能只为知名品牌代工,而是要着眼用户体验、共享价值,进而翻转思维,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他也看好智慧城乡的发展,透过地方政府积极建设、为民服务,打造具当地特色的智慧优质生活,「以内需带动外销,成为国际创新应用的示范场域,」施振荣表示。

过去矽谷是创新的代名词,施振荣也提出,台湾应以智慧科技打造幸福生活,成为世界的「创新矽岛」(Si-nnovation),以及「东方矽文明」(Si-vilization)的发祥地,瞄准自建云、智慧物联(AIoT)、智慧医疗等关键平台,为世界的优质生活做出更多贡献。

(本文作者为陈怡如、张玉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