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韶/蔡总统为什么能常捡到枪?
▲笔者认为蔡英文的两岸论述是一种「整体的均衡」,亦即要在国际与区域情势、两岸关系的互动与台湾内部的政治发展取得「动态平衡」。(图/记者李毓康摄)
民进党总统初选决果已揭晓,蔡英文以8.2%的优势胜出,多数人认为香港「反送中」的政治效应是蔡英文「捡到核子弹」的关键,尤以反应在手机民调中40岁以下的青年选民。
问题在于,反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或「台湾香港化」也是赖清德投入初选的重要政治宣示,何以这样的政治红利未能反馈在自己身上?显然这种观察过于强调突发事件对选民造成的感性动员效果,从而忽略了此一事件的整体脉络—特别是蔡英文就任总统前后在两岸关系论述的逻辑一致性。
因此,我们必须回到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初始条件」,将这个「路径依赖」的过程进行描述,始能解释个中的因果关系。
当这个「事件轴线」的轮廓勾勒完成后,再将其他的行动者(包括川普、习近平、赖清德等人)的策略镶嵌其中,方能做出较为宏观的分析与解释。否则何以解释蔡英文总是捡到枪、端出砲,别人不是武器掉满地,不然就只剩下空手夺白刃的窘境?
蔡英文整体均衡的两岸论述
蔡英文的两岸论述是一种「整体的均衡」,亦即要在国际与区域情势、两岸关系的互动与台湾内部的政治发展取得「动态平衡」。这样的立场在2015年蔡英文重启中国事务委员会时提出的「三个有利、三个平衡」(必须有利于国家自由民主发展、区域和平安全稳定、两岸互惠互利交往;坚持政府决策须充分民主和透明化、交流过程须多元参与和机会平等、交流成果须维护公益和社会共享)得到解释。
蔡英文对于国内政治光谱的均衡,也在就职演说以「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维持现状」充分体现。在法理上,蔡英文强调「中华民国宪法本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与「宪法增修条文、大法官释宪」之间的辩证关系,前者是传统中华民国法统论的正当性基础,后者则是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前提。为了补充法理层面的不足,同时也融入了「两岸人民交流」与「九二历史事实」的说法,其目的就是寻求台美中以及红蓝绿都能接受的「次佳方案」。
深入观察,这种战略弹性与战术灵活的论述,显然与北京僵化的一中原则立场,以及深绿人士的「正名制宪,独立建国」唯一诉求更具有含括性。因为自己坚持的最佳方案,往往是其他行动者难以接受的最糟结局,势必陷入「让对手无从选择」的困境中。
然而,民进党执政前,中共已为两岸关系设下「九二共识」的政治门槛,习近平的地动山摇之说揭示了「北京说了算」的强硬立场,面对蔡英文就职演说的内容,更是直接以「未做完的考卷」作为基本定性。
在这样的政治僵局中,习近平在十九大之后在对台政策又采取一系列积极与侵略性的作为,这些政策表现在打压台湾国际参与以及邦交国断交、两岸经济交流的紧缩、军事上的恫吓、提出类似「准国民待遇」的作为。同时,中共更在去年九合一大选进行各项锐实力的攻势,这些意图改变台海现状的作为,在年初的习五点讲话达到高潮,「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与「不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为其立场展现。
动态均衡让蔡英文发挥杀手锏
而正当北京在两岸关系上采取攻势作为时,蔡英文的「动态均衡」 随即进行调整。首先是双十讲话「新四不」(善意不变、承诺不变、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不会走回对抗老路)的内容,清晰地将改变台海现状的责任,归咎于北京冒进的政策作为中,同时说明自由民主与维持区域和平,是台湾在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
这样坚定的立场,使得台湾在美中经贸战拥有了战略的制高点,《台湾旅行法》、近年的《美国国防授权法案》、《亚洲再保证倡议法》、《台湾保证法》都是此一结构下的产物,台美关系正达到断交以来的颠峰。在华府眼中,台北不仅是可以合作的可靠盟邦,北京才是改变现状的「麻烦制造者」。
最为关键的恐是习五点提出前后,蔡英文直接以「四个必须、三道防护网」的说法加以反击。这种兼具「战略守势」与「战术攻势」的内容即是蔡英文传统「整体均衡」与「自由民主人权」的再现。这使得民进党得以在新败之际快速进行「球队重建」工程,也为当下韩流扩散、与议题近身肉搏战时创造捡到枪的有利条件。
蔡英文这些论述所创造出来的「初始条件/路径依赖」效应,使其在香港反送中的争议中拥有显性政治角色,自然也投射在初选的舆论市场。
与蔡相较,赖清德固然拥有较为深绿的色彩,但台南市长与行政院长的资历较难凸显其两岸角色,其部分独派或「任性」支持者言行,更不时流露出与威权政体等齐量的歧视与封建语境,而其在初选所采取的「拥抱蓝营、让对手进场干扰」的策略更是难以奏效。这些宏观的结构条件与微观的理性选择,大抵是赖清德输掉初选的原因。
热门推荐》►韩国瑜的「流寇式长征」危机四伏►从心理层面谈韩市长的性格与执政特质
●本文获作者授权,原刊自《联合报》。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