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应松绑 让智障生上大学「不以文凭为目的」
台师大11月30日举行智能障碍学生大学教育的再造方案成果发表会(简立欣摄)
智障生在大专校院的学习状况如何?学校如何支持他们?他们毕业后状况又如何?台湾师范大学教育智库与特殊教育中心团队11月30日举行「智能障碍学生大学教育的再造方案」学术成果发表会,建议教育部让有招收智障生的大学能够设计适合智障生的课程,大学也可开设「不以文凭为目的」的自主专班,支持智障生。
台师大特殊教育中心主任胡心慈表示,据教育部2019年特殊教育通报网统计,智能障碍学生就读大专校院有1348人,约占大学身障生10%。这里指的「智能障碍学生」须符合经鉴定后智商在70以下,且学习及生活适应能力有严重困难者等2项定义。
胡心慈表示,研究团队花1年时间深度了解2018、2019年毕业于48所大专校院的304位智能障碍生和其辅导员、导师等,结果发现,首先,这304位智障生高中时大多就读技术型高中服务群科,这类高中以就业为目的,且智障生被设定为在服务产业中担任「半技术」或「非技术性助理」类工作。
其次,受访的48所大专校院,高达34校、7成以上是私立科技大学;最后,304位智障生有8成是透过身障生单独招生方式入学。
受访的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坦言,大学端并未特别为智障生调整课程,因此智障生是和一般学生上一样的课;资源教室辅导员虽努力提供各种服务,但学生使用率有限。例如仅不到2成智障生申请学习助理人员、学习资源与辅具;生涯转衔方面稍多,约4至5成智障生会利用就业职缺资讯、参加职场参访讲座等。
据教师们反馈,教师们为了智障生而大幅调整评量形式,并花了许多额外时间指导,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包括:「学生基本能力弱,使得课业辅导成效有限」、「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佳,老师及辅导员必须像保母一样紧盯」、「人际互动不佳,在分组讨论时有困难」、「表达能力弱,无法回馈听懂与否」等;且由于智障生的理解能力弱,较难做到难度高、动作快的操作性工作。但教师们也认为,智障生优点是「能准时上课,能按SOP流程工作」。
调查显示,智障生多数肯定上大学的经验,认为增加社会互动机会,但也认为读书很辛苦;78%智障生能在4年内如期毕业,但仅47%智障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反而不如高职毕业后的54%就业率。
此外,相较于国外智障者读大学指的是「中学后的教育方案」,不以拿文凭为目的;台湾智障生读大学却硬性规定一定要拿到128个学分。对此研究团队建议,是否让大学更弹性修学程,或是让智障生以拿到学程证明为主,而不是非要读大学?或是协助已招收智障生的大学调整课程,像胡心慈就曾经帮某所科大的8个通识学分用来加强智障生生涯探索、就业连系、生涯转衔等。研究团队也建议,或可利用大学进修推广部开设智障生专班,以促进社交互动及职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