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待在家、什么都不做? 小心「6个生活习惯」可能是破坏幸福的关键

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小习惯,竟然会不知不觉破坏「幸福感」?(图/pixabay,下同)

记者万玟伶/综合报导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对于「幸福」的感受度也不同。然而,「幸福」对于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来说一点也不含糊,甚至「有迹可循」。透过研究分析,他们知道做了什么、不做什么,会让人感到幸福满足,或是感到悲伤,而这些能左右人们「幸福感」的事物,极大部分都是日常小事、习惯的累积。国外网站《Bright Side》整理出6种人们意想不到的习惯,不妨试着做做看,为自己的生活找回一点「幸福感」!

1. 不要「什么都不做」不少人的休闲嗜好是追剧、看电影,但研究指出,人们其实还需要「创造性」的兴趣,因为创作过程可以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并且对抗抑郁。很多人乍看「创造性」,以为是要发展绘画或演奏音乐,其实这泛指所有生活上的行动,例如莳花弄草、重新摆设屋内空间、刷墙壁油漆等,只要是能激发自己的想像力,并付诸行动,过程与结束都能得到自我肯定与满足。

2. 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即使在这个网路时代,似乎一整天不接触他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但其实,不论网路或现实,每个人仍然需要有一个群体归属。研究指出,人们还是需要与他人建立连结、交流,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此外,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还能同步帮自己增强免疫力、减轻压力并且增加自信。不论参加运动摄影游戏社团都可以,只要觉得自己是属于这个团队,与团队的大家彼此认同、有一致的目标即可。

3. 不要「只接受不付出」想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那就不要仅是接受家人朋友对自己的好,自己也要懂得「付出」。常有长辈会说「施比受更有福」,研究也证实,无意间做了一件举手之劳,心情就会莫名地变好,原本郁郁寡欢的人,也会振作不少,更别提特别为身边的人准备一份礼物、写一张卡片,这些种种都能提醒自己生活的美好。

4. 不要「负面看待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例如当有机会参加一场高档餐会,却因为种种因素只能待在家里打扫房间,有人一边打扫、一边怨叹自己参加不了盛会,有人适时转念,庆幸自己终于有个完整的时间能好好打扫家里。第一种人在整理完家务后,特别容易感到精疲力尽,第二种人打扫完后,却会感到更加放松、更有成就感。《Bright Side》提醒,不要负面看待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别让恐惧、遗憾这类的情绪占领大脑、打击自己,试着转个念头,让生活变得更正面、有趣。

5. 不要「整天待在室内」对于有些人来说,「家庭私人领域」和「工作场域」应该要分开,看似完美的「在家工作」并不一定有助于幸福,能够起身从室内走到户外,就是迎接开阔心情的关键。但要注意的是,电影院餐厅这类的娱乐场所,不一定就能让人们产生「享受生活」的幸福感。最直接的方式还是,到一个陌生或少去的地方,度过一段旅行时光,在陌生且室外环境,能让人变得更快乐,更有自信。

6. 不要「整天坐着」「久坐不动」已经是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了。上下班人们开车或搭乘大众运输往返公司与住家,回到家一样坐下来看电视或是和家人抬杠,一旦人们呈现静止状态,负责「幸福感」的脑内啡和其他激素的分泌就会降低。因此,每天只要花短短30分钟,离开沙发座椅,起身走一走、动一动,不仅能达到运动效果,同时也会让身心灵更加满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