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癌这样吃1/同样罹病生死却迥异 医师:关键在发炎指数!

抗癌犹如漫长马拉松比赛,除了积极治疗,还要注意营养摄取,才能跑到胜利的终点。(图/陈家欣绘)

卫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08年度国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连续38年高居死因之首,平均每10分钟27秒就有人因癌症死亡,比107年的癌症时钟快转12秒。

研究显示,无论是哪种癌症,患者营养不良比例均偏高,高达75%癌友确诊时已被诊断出营养不良。基隆长庚医院林奕岑营养师说,「多数患者都是没有食欲体重下降才就医,因此才发现罹癌,其实这时候身体已经处于发炎状态。」

中华民国大肠直肠外科医学会理事长王照元医师说,正是身体发炎才导致罹患癌症,若是没有改善,还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图/马景平摄)

「以发生率第一名的大肠癌为例,大概每2位就有1位患者正处于发炎状态。」中华民国大肠直肠外科医学会理事长王照元医师说,由于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负责吞噬病菌,当身体发炎时,嗜中性球会大量增加,淋巴球则会减少,因此经抽血检查,若嗜中性球数量为淋巴球数的三倍以上,就显示身体正在发炎。研究显示,若是发炎指数愈高,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就会愈短,这也是为何一样罹癌,有些患者治疗效果好、有些则较差的原因,而结果往往就是生死两途。

抽血检查后,若发现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多于「淋巴球」太多,就显示身体正在发炎,也会使癌友的存活期缩短。(图/罗东博爱医院提供)

除了利用抽血得知是否发炎之外,体重也是一个观察指标。「我当时吃不下、体重骤降,所以医师就赶紧帮我安排营养门诊。」48岁的简小姐罹患大肠癌,一确诊就立即手术切除肿瘤,但因为厌食而瘦了一大圈,根本没办法进行后续的化疗

若一个月体重降1%、六个月降10%以上就是警讯,而食量降低1/3、疲倦也都是相关症状,后来经过抽血检查,简小姐的发炎数值果然超标,于是林奕岑便着手安排营养改善计划

体重下降是癌友身体发炎的症状之一,尤其进入治疗阶段情况可能更加恶化。(图/123RF)

「简小姐有个迷思,她认为反正活动量不多,所以也不必吃太多,还可以饿死癌细胞,但这是错误观念。」林奕岑说,癌友所需的营养与一般人不同,需要高热量、高蛋白、EPA脂肪酸、适糖、适脂,简称「5好」饮食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简小姐挺过种种不适与副作用,目前进行到第17次的化疗,即将抵达治疗的终点站。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