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荣/国道5号连假非「塞」不可 林佳龙说「做聪明用路人」真的有用吗?
在台湾塞车的经验恐怕是人人都有,然造成塞车的原因实在太多了,但最不能让人接受的塞车原因首推是「莫名其妙」,这种「莫名其妙」的原因最容易出现在高速公路上,还有一种塞车原因是GPS!
请各位试着回想一下,当你准备出远门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你一定是设定好GPS导航,按着系统建议路线往目的地前进,而系统预设的选项通常是最短路线。
问题来了,当连续假日一到,如果目的地是热门地点的话,就会有一群人同样依着GPS建议路线,就像蚂蚁一样依序前进。
在以前没有GPS的年代,大家都是先看好地图,规画好路线,即使找不到地点,也是摇下车窗或干脆下车问路人,看起来绝对不是依序前进,而是分散式的往目的地。
但自从有GPS导航之后,我们太依赖「系统一」的惯性导航,明明依路网可以有几种选择,但GPS的选择预设是最短路线,当有一定数量的人往同一个地点前进时,目的地道路上的车辆超过「临界状态」时,这条建议路线塞车状况就会出现。
此时,「系统一」会持续依据GPS路线,然后大家持续选择塞车,而且会以为会疏解(事实上不会),但「系统二」会失效,怎不会找其它替代路线呢?
(编按:依据康纳曼(Daniel Kahneman)的《快私慢想》,系统1指「直觉式思考」,系统2指「逻辑式思考」。)
莫名其妙塞车的原因是「临界密度」
先解释一下何谓「临界状态」。
依西成活裕在《壅塞学》一书中提到,这个恰恰好的行车间距大约等于40公尺,若以「临界密度」来看,一公里内大约有25辆车,这也是高速公路上车间距用的50公尺线距的用意。
事实上,如果路网不是网状结构,遇到塞车时,替代道路的选项可以解决塞车的问题,除非车辆的密度也超过路网的「临界密度」,这时候路网不仅是壅塞,而是崩溃。
另外一种最容易崩溃的路线是线状与袋状,以袋状路网而言,首先崩溃的是进入袋状路网的线状,其后就是袋状,所以我们往往以为下了交流道之后就没事,而往往让人与交通系统崩溃的却在后面,大家塞成一团。
再回头来看看加码的「莫名其妙」塞车原因。
上述提到,高速公路上「临界密度」约是车距40公尺,在当某辆车速度减缓,后面的车辆注意到之后会跟着减速,更后面的车辆会减速得更明显,一辆接着一辆往后传。即使第一辆车的驾驶只是轻踩了一下煞车,他踩煞车的力道会往后传,越往后传力量越大。通过这种连锁反应,假如后方跟了许多车辆,就有几十辆车得停下来。
「临界密度」也适用在一般道路系统,但因车速较低,密度会稍微高一些,但只要车流量超过,即使是直线无阻的道路,「临界密度」一样会造成很多虚拟十字路口,这时候就会造成塞车,直至系统崩溃为止。
▲端午连假国道地雷路段曝光,高公局呼吁民众多利用好行路段上路,避免塞在路上。(图/记者陈家豪摄)
国道5号连假塞车是必然的
这时候,想必大家就会知道为何国道5号在端午节连假首日,雪山隧道路段创下最长壅塞时段纪录,从6月24日上午10点起至次日晚间6点,连续32小时处于时速低于40公里的壅塞状态,打破纪录!
当大家都用GPS导航往特定目的,进入线形的国道5号与雪山隧道,再往袋形的宜兰前进时,若交通系统不崩溃,那就是个神话,因为临界密度同时发生在高速公路与平面道路上!
我想到交通部长林佳龙的一席话「不要在尖峰时间、在特定路段自己要去塞,做一个聪明的用路人,能够趋吉避凶,选择最好的时间跟道路,就能比较顺利、快速到达目的地。」
这只能说部长的前半段我们可以有点智慧,但即使有了智慧进入崩溃的路网,恐怕大智慧有解决不了问题。
第一个智慧牵涉到经济理性,但完全理性事实上不可能,第二个智慧与第一个智慧在逻辑上是AND,当第一个智慧不存在时,不管多大的系统智慧,还是一样崩溃!
这时候的智慧想必就是,千万不要在假日出游了,不是吗?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这
热门点阅》
► 林忠正/把香港「东方之珠」搬来台湾 《港版国安法》为台湾创造国际金融发展契机
► 沈荣钦/大同经营权之争太荒谬 台湾能从「逃离香港」金融大餐分肉末?
► 吴昆玉/占立院被笑三天 蓝营长期忽略结构问题 一晃就是三十年
● 本文获作者授权,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