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荣/外带环保杯折价 敌不过生理消费冲动

笔者认为喝饮料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机制冲动消费,要让消费者理性克服冲动,真的不容易。(图/《ETtoday新闻云》资料照)

钟文荣/科普经济学作家及资深产业分析师。经常四处卧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经济分析转成民众能懂的文章。

我家前面的街上,最近又增加了几家连锁加盟饮料店,加上天气热了,一杯冰凉的茶饮,虽不快乐似神仙,也够快活了!但对照逐渐消逝书店与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冷饮店脑袋嘴巴的市场,此消彼长,真是唏嘘!

自备外带杯的诱因不高

店家柜台上立了个告示,自备外带杯折价优惠3元!我看很多消费者还是无动于衷,若一杯饮料30元,自备外带杯折价3元,等于是九折优惠,我想不出来为何折扣对消费者起不了任何诱因?

事实上,根据媒体报导,四大超商现煮咖啡自备外带杯享3元折扣优惠的销量仍停留在3%到10%之间,显见成效有限。从这点来研判,3元的折扣对比消费者的处理成本而言,对消费者真的诱因不大。我尝试着用比较完整的经济选择轮廓形容,也许会更加清楚。当消费者选择3元的折扣时,他实质上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要处理携带这个外带杯与处理外带杯的成本。假设这个不便性的总合等于3元,那么,他选不选择自备外带杯,对他一点都不重要,因为加总起来的费用还是30元,如果他认为超过3元,就完全不会选择自备外带杯。

所以,不能说面对3元的折扣而无动于衷是不理性的,根本上,消费者是理性的。

纸杯一年消耗17.57亿杯,等于40万栋101大楼高度

根据媒体报导,四大超商在去年共卖出4.57亿杯外带咖啡,连接起来的高度,超过10万栋台北101大楼!10万栋?如果再加上手摇饮料的外带杯,这个数字,恐怕更为可观。而手摇饮料店去年卖出超过13亿杯,与咖啡纸杯合计,全台湾一年至少用掉17.57亿杯,叠起来将近40万栋101大楼的高度!

行为经济学看外带纸杯问题

自备外带杯折扣为何没有深得消费者的人心?想必是消费者认为花掉的饮料费而他得到效用,但费用就当场变成沉没成本。他的快乐来得很快,但要是事后还得洗杯子,他会觉得不方便,若根据行为经济学的「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他享用饮料的效用根本上不太愉快的,感觉上,他除了花钱,还得制造自己的不便性。

另外一个情境则是品牌的外显性,这会让消费者根本不愿意使用自带的外带杯。当品牌咖啡的商标可以彰显消费者的品味时,对他而言,一个印有品牌商标的咖啡纸杯,他又如何愿意变成一个一般化,只是装着咖啡的外带杯呢?如果我是业者我会兼顾企业社会责任与营业额,再卖一个昂贵的品牌外带杯给消费者。这时,我才知道,为何我开会时,众多同事放在桌上保温瓶,几乎一律存在某品牌咖啡的商标识别,而且Logo还一律朝外

好吧!那叫做「品味」!当品味这种外显的符号财被资本化时,自备外带杯有折扣,更毫无诱因可言!

国外最近兴起的另一种消减外带纸杯的方案更是有趣,而我认为,以行为经济学「心理帐户」(Mental Accounting)的角度思考,说不定能带来一定的减量效果。一杯外带饮料的价格是饮料价格加上外带杯的押金,然只要把杯子带到指定回收点回收,就退还杯子的押金。这是利用行为心理学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这个杯子要是没有回收,消费者就损失押金,但只要回收,他反而认为赚到这笔押金,这又是「心理帐户」的效果。

喝饮料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机制的冲动性消费,要让消费者理性克服冲动,真的不容易,行为经济学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大规模的让外带纸杯减量,也许,还要在市场上多多观察才能有定论

我还是自备白开水就好,省钱消暑,效用又高!

热门推荐》►国道6号通花莲观光 只会是另一场泡沫

韩国瑜的「流寇长征」危机四伏

►看更多【钟文荣】专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