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航/防范随机杀人,政府还能做些什么? 

▲小提琴声伴「小灯泡」一路好走。(图/记者黄克翔摄)

文/周伟航

台湾近年持续发生随机杀人事件,虽然与国外相比发生率仍然偏低,甚至有数据指出台湾是全世界最低的,但只要发生一次,就足以引起社会整体的震撼与不安,连日发生,更可能造成有如恐怖攻击的心理效果

多数人倾向以重刑来解决相关问题,但就学界实务的双重角度看来,现有惩罚方式(包括死刑),除了安抚社会人心之外,不见得对于扼止类似犯罪有明显的效果,甚至也不清楚是否会造成反效果。因此,死刑或其他重刑于此较类似「安太岁」「收惊」之类的宗教仪式信者对其效果言之凿凿,不信者认为这根本就是乱枪打鸟,或是毫无实效。

之所以这些司法手段的效果难以确定,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对于随机犯罪的全面研究。一是因为犯罪个案数量太少,难以从量化角度进行客观分析,若由整体社会角度进行观察,则因为观察范围太大,无法控制环境变数,很难确定是因为执行死刑造成这类犯罪数据升降,还是因为经济改善或其他社会推力之故。

就算有些学界单位排除万难进行独立调查方法上也多集中在单一领域,通常只能掌握片面的资讯,缺少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质性分析。

此外,这类犯罪的随机特性,可能代表成因是多元的,但多数司法调查,仍想办法将之归类情杀、仇杀、财杀这三种常见范畴来切入,这当然就可能失之武断或简化。

要根绝随机杀人,治本之道应是找出这类犯罪最常见的几项成因,并且透过政府或社会力量一一解决或排除。

但因为片面研究或推测性的论述太多,因此像是「经济不景气」、「社会阶级停止流动」、「精神医疗照护网有破洞」、「缺少对高风险家庭的关怀」、「吸毒人口扩张」、「暴力电玩泛滥」等等理由都有人主张,但与个案均无法建立直接、有效的因果连结,也就无法说服政府或社会团体投注资源、加强管理。

▲有妈妈带着小女孩,给「小灯泡」温暖送行。(图/记者黄克翔‎摄)

►►►掌握最新观点,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那为何不进行整合型与深度的研究呢?

只要试着设计研究计划,就会知道难处之所在。要找到随机杀人犯罪的成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犯案者的个人生活史与家庭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从他近期的活动情状,一直回溯到他的成长背景,甚至是出生前的家庭结构,并广及其意识形态与生理状态,甚至包括基因研究。

这已超出合理的司法侦查范围,难以由司法单位独立进行;而学术单位在未取得当事人和家属同意的状况下,也不可能针对当事人的隐私做这么全面的探查。若未取得当事人同意,以「对社会有利」之名直接展开调查,则会有侵害人权(包括嫌犯家人)的研究伦理争议,甚或违反相关法令。

不是犯了罪之后,我们就可以不顾嫌犯与其家人的隐私权,让各界以学术研究为名,任意取得其个资。而且这类研究可能涉及基因,其研究伦理问题就更加严肃了。

但因为量化研究困难,若要找寻最关键的犯罪成因,就需要直探这些最隐私的部份。那该如何是好?

像美国一样,订定专法解决伦理与法争议,授权特定单位来进行专案调查?立院会支持吗?一心只想扩大「绝对死刑」以满足民意保守派立委,可能对此种研究不感兴趣;而倾向自由主义阵营的民代,更必然会认为这是侵害人权。

就算有了法律授权,国家是否愿意拨出预算,组成专责小组对随机杀人个案进行长期追踪研究,也是个问题。

首先,这种事情过了新闻热潮后,多数民众就不会关切,少了民意推力,又有多少民选官员、民代会在意?

其次,有时得到的结论不宜公开(可能形成对特定族群的歧视),只能让司法、行政单位内部参考,百姓或民代的「好奇心」无法满足,也可能转而会阻碍这类案件的研究。

更何况,是否要投注这么多的资源来防杜相对罕见的随机杀人,是很有讨论空间的。

不论是政府、学界,或是社会整体的民力,均属有限资源,是否该配置于极难掌控又罕见的随机杀人案件之上,这就不再是个伦理或法律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

政治问题,政治解决。但现在除了立委民代漫天喊价,好像死刑不用钱之外,行政官员不是如某市长一推二五六,说政府力量不够,就是像某院长夸大强调司法力量,主张重刑可以治百病。这不是在推责任,就是在讨好民意,根本无心面对问题。

政府当然不可能包山包海承担一切,但至少可以出面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台湾社会若担心此类事件发生率疑似增加,那当然就该集中相关政界、学界与司法资源,在合法的状况下进行调查,或是在民意机关的授权下尽可能进行深刻的研究,找出最有可能的几种成因,并推动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近日的案件中,比较遗憾的,除了民代乱放砲之外,就是各级行政单位的隐遁,让人感觉这些政客所想的,就是等风头过了,即可恢复太平盛世。如果随机杀人事件是世道滑坡向下的警讯,那现在就是有承担者出面踩煞车的时刻;身为政治人物,不敢出来担就算了,还一脸想坐在车上兜风的模样,日子过那么爽,就等着翻老帐的报应之日来临吧。

●作者周伟航,笔名人渣文本,经营粉丝专页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辅仁大学哲学博士专长为伦理学,曾从事政治公关工作,目前为时论专栏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