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万进口食品如何把关? 直击「边境查验人员」工作日常

记者严云岑/专题报导

3月基隆港依然湿冷,阵阵海风吹得大型起重机匡当匡当响。上午8点整,36岁的何佳桦技士与43岁的黄静如技士已在食药北区管理中心基隆港办事处门口待命,准备搭车前往基隆货柜场。2017年69万件进口食品中,有55%都在此处进行报验,若抽验不合格,就不得放行。而这道道食安大门,全有赖20多名边境查验人员帮忙把关。

何佳桦与黄静如搭了15分钟的车,来到基隆货柜场集中查验区,在铁皮搭建的棚子内,她所面对的,是满山满谷的货柜。为了安全考量,每次出勤都是以2人一组为单位,一人负责开箱清点数量,一人负责比对报验资料产品标示,并在取样后封箱

卫福部食药署主责边境查验单位共分为北区管理中心、中区管理中心与南区管理中心,北区下辖基隆港办事处、马祖代办处桃园机场办事处与中坜办公室;中区为台中港办事处,南区则有高雄港办事处与金门代办处。全台进口食品中,有8成都经过北区管理中心之手。先由查验人员对比产品标示与报关资料是否相符,再按比例抽样送验。

▲69万进口食品如何把关?直击「边境查验人员」工作日常。(图/基隆港资料照/记者徐文彬摄)

依照《食安法规定,货柜装运小麦、大麦、玉米、米、高粱及黄豆,同一产品30柜以下开一柜,其余食品10柜以下开一柜。同一货柜装有多项产品者,查验标准则依件数计算。

以同一批到港食品为例,30件以内开1件、60件内开2件、100件开3件,100件以上则以500为单位依序增加,最多开15件。开件后产品的抽验数量,以食品样态区分,固态食品600公克、固液混合或液态食品则以1公斤为限。

▲边境人员检验进口食品。(图/资料照/记者严云岑摄)

食药署北区管理中心科长廖姿婷说明,食品查验方式又分为审查与检验两大类,审查是以书面形式,从报关资料与产品资讯进行比对;检验则是针对抽中批次进行取样,并送至委托代施的检验实验室进行农药、色素或重金属等化合物查验,整个过程短则3天,长则1个月可完成。

今天开的第一柜是日本柜,为了减少查验争议,取样过程会有进口商货报验进口代理人随同。何佳桦与黄静如打开柜门后,必须手持相机,拍下货柜内部状况存证。第一批查验的是日本坚果,依规定101件至500件食品,需开4件查验。

每次开柜都配置2名人力。黄静如与搭档随机取下4箱坚果,用美工刀划开封口,确认箱内数量与报验数字是否相符,再逐一比对外包装的制造商、成分、产地、标示等,确认无误后,取出600公克样品贴上标签送验,剩余产品则放回箱中,用红色胶带封口以兹区分,等产品放入货柜中并关柜后,就算完成一批一般查验。

▲食药署提供近5年边境查验不合格率。(图/记者严云岑制;资料来源/食药署)

廖姿婷解释,去年进口食品不合格率为1.43%,查验方式可分为一般查验、加强查验与逐批查验。一般查验只抽2至10%产品,但只要同一报验义务人、相同产地与相同产品遭检出一项不合格,下次进口就会提升到加强查验,需抽20至50%,再被查获违规,只要一次就会被提升到100%逐批查验,「像前一阵子进口蓝莓连续好几批农药超标,都已提升到逐批查验等级。」

提升到逐批查验很容易,但恢复到一般查验却很难。廖姿婷举例,像是之前「茶叶」曾经列为逐批查验,花了一段时间,做到「五批三倍量」:连续进口5批次、进口合格数量要达到原本不合格批次的3倍以上,才调降查验方式。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开箱、比对、关箱。」黄静如笑称。每天早上8点至下午5点是她的出勤时间,除了基隆港外,有时还须到五堵、汐址货柜场查验,每人每天的查验量约在40至50箱。不过,当货柜临时到港,也需要配合调配或加班查验。

▲北区管理中心技士黄静如比对日本食品外包装与报关资料是否相符。(图/食药署提供)

在基隆办事处工作8年的何佳桦,则经历过日本9大类食品逐批检测辐射值、2015年核灾食品闯关事件、2016年纳豆伪造产地事件,体验过业务量爆炸的日子,「那时每天一个人都要抽60至70件,后来干脆分配一组人专门查日本。」所幸在除了乳制品婴幼儿食品之外的7大类食品,因未被揪出违规,逐渐降回一般查验后,肩上的担子才轻了许多。

廖姿婷表示,许多人都担心边境查验人力不足,但从2011年至今,边境查验人数已从46人增加至74人,以基隆办公室为例,还有20多位助理人员,每天约会有40多人力到各货柜场、港口稽查。桃园机场则为3班制,就算是凌晨1、2点,只要有报验单送来,边境人员马上会出勤到现场检验,就是要尽一己之力,为国人食安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