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基因易位突变」没抽烟也会得肺癌 女性是高危险群
▲女性有较高的ALK肺癌基因易位突变比例。(图/达志示意图)
根据102年癌症登记年报,每年近9千人死于肺癌,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近年更有研究发现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突变是一大致癌因素。台北荣民总医院胸腔部主治医师蔡俊明指出,ALK肺癌基因易位突变种族无关,但研究发现,完全没有抽烟、只有轻度抽烟史、年轻族群(平均年龄52岁)及女性,都有较高的ALK基因易位突变比例。
根据卫福部104年国人死因统计中,每年新诊断肺癌人数约12,000人,十多年来更一直续居癌症死亡榜首。蔡俊明说明,肺癌早期可透过手术切除,再依手术后的病理结果搭配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约半数病人可存活5年,但晚期肺癌则无法手术或已转移,只能以化疗及标靶治疗为主,预后多半不佳。
目前在肺癌的标靶药物治疗方面,除了EGFR(表皮生长因子接受器)之外,2007年新发现的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也有对应的标靶治疗,因此建议患者先进行检测,找出关键致病基因,再搭配合适的药物,可增进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根据一项日本大型临床试验,新一代ALK标靶可穿过血脑障蔽进入大脑组织,可对付转移大脑的癌细胞,更可预防或延缓脑转移。试验也发现,新一代ALK反应率达94%,中位数无恶化存活期已超过29个月,若做为第二线标靶治疗,反应率仍高达52%,中位数无恶化存活期也可达8.2个月。
另外,根据多项国内外临床试验显示,服后新一代标靶药物后的副作用(如腹泻、反胃、便秘、呕吐、疲累等)症状显著低于旧有标靶药物。
蔡俊明提醒,肺部没有神经初期无明显征兆,通常患者出现长期咳嗽、胸闷、胸痛、吞咽困难,甚至因癌细胞转移造成骨头疼痛等,才会就医进行筛检,但8成确诊时已是晚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接触可能的危险因子,高危险族群(抽烟、长期接触油烟、家族病史、肺部疾病)最好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