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解析-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
企业方面,过去三年的零星封城导致经济复苏态势脆弱,政府后续又力图降低房地产业债务,进而削弱经济成长力道。投资人的失望反映于中国股市上,在全球市场攀升之际,A股的表现却落后于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
然而,尽管经济面临考验,中国政府的因应力道却相对缓和。原因可能在于年初时的政策重点各异。一方面,政府过去20年举债投资基础建设与房地产,长期形成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是更迫切的议题,包括消费者信心与企业信心疲弱,且经济成长放慢。政府官员难有共识应该聚焦哪项考验,因此不易推出统一而果断的政策措施。
但在消费者信心与企业信心降低、经济趋缓的背景下,风险愈来愈难以忽视。例如,制造业活动受到出口成长减速等因素拖累,已经连续数月萎缩,包括营建在内的服务业活动亦下滑;住宅房地产市场的销量和价格亦走跌。有鉴于此,中国人民银行祭出定向政策,大幅下修现有房贷利率,同时调降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最低头期款比例。
展望短、中期,中国经济面临诸多考验,出现结构性放缓的房地产业便是一大挑战。高杠杆企业可能面临压力,房地产开发商违约情况可能冲击地方政府财务,或为银行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伴随而来的经济萎缩期需要一段时间才会结束。
即使如此,联博预期不会出现系统性崩盘。第一,拜谨慎法规之赐,中国的银行体系过去十年的韧性逐渐加强,不但拥有大量资本缓冲,人行亦能迅速因应银行倒闭事件。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固然目前规模仍大,但过去十年成长趋势已经趋缓,必要时中央政府亦会出手吸收债务。第三,中国正在转型成更为平衡的经济模式,因此经济成长放缓是必经过程。经济不再以重工业与出口业为重心,将导致经济放慢,直到这些资源重新部署。
尽管面临难关,中国股市的长期前景仍旧值得期待,境内外市场的评价较过去十年具吸引力;相较于追踪成熟市场股票的MSCI世界指数,中国股市亦相对便宜。此外,企业获利回温机率也高,但可能到2024年才会发生。倘若美元在日后疲软,有机会吸引额外资金流入中国,股票与人民币可望受惠。
置身经济放慢的新常态,价值型投资策略将胜过成长型投资策略。锁定现金流充沛、评价合理的优异企业将是投资关键。
包括接轨政府商业与政策目标的企业,如科技安全与国内减碳政策;以及工业景气循环股,例如公车与堆高机制造商,这些公司研发出优异产品,且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营运横跨内销与外销市场,拥有众多推升业绩的途径。其他领域亦存在类似机会,像是家用医疗器材、家电与电商,均具有投资吸引力,可借此部署活络的中国股市。
多年来,中国成功扮演全球经济引擎的角色,如今可能功成身退,迈入下一个发展阶段,进而带来投资考验。在市况不断变动背景下,长线投资人若能采取得以因应变动的策略,可望在多元配置全球股市之际,更有信心纳入中国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