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中国人爱上元宵“古早味”

(原标题:更多中国人爱上元宵“古早味”)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任沁沁 王阳 尚昊)日新月异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却在尝试回归,寻找久违的“古早味”。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因为这种“复古”风潮而被追捧,祖先留下的传统得以延续。

小标题赏灯

始于东汉明帝时期的元宵赏灯习俗,是元宵节最不可缺少的节日元素,迄今在中国各地依然兴盛。

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

“喜遇上元灯于月明,偶然灯下遇见阿娘。”——这是闽南梨园名戏《陈三五娘》里的经典唱段。百年前,闽南泉州城里的先人们为了观赏元宵花灯,一城皆若狂,使得泉州有了“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的美名;而今,尽管时移势迁,不少泉州人依然保持着赏花灯这一元宵节最古老的传统。

正月十三,泉州元宵灯节启幕。在泉州市新门街两侧的骑楼中,805盏花灯依次排开,其中不少是富有泉州地方特色的针刺无骨花灯。

细观这种源于唐代的传统花灯,不见骨架,只见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以绣花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惟妙惟肖。工匠们不用机器,只依靠传统的技艺一针一针造就,花灯里的光源透过点点针孔,在夜色中若隐若现,长街一望如星宿,让人不知今夕何夕。

“在闽南语中, 灯 与 丁 谐音,人们认为花灯蕴含着人丁兴旺、平安吉祥的美好心愿。”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说。

不仅赏灯,大人们还要求孩子们学习亲手制作花灯。致力于闽南文化传播的文创空间“大拾堂”,就在春节期间组织了多场制作元宵花灯的活动。“上元丸,圆阁圆。上元丸,甜阁甜……”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唱童谣《我是大粒的上元丸》,一边制作传统手工花灯。

“在制灯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元宵节赏灯的典故,对节日的文化内涵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大拾堂”创始人何冬冬说,这也是一种传承。

(小标题)祈福

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荣成渔家儿女用欢快的渔家锣鼓庆祝元宵佳节。正月十五的荣成东方广场上,八支渔家锣鼓队的二百多位渔家锣鼓爱好者精神抖擞,用喜庆鼓点表达出渔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渔家锣鼓有祈福的功能。人们在元宵节敲锣打鼓,供奉海龙王海神娘娘,祈祷大海风平浪静、鱼虾满仓。

目前当地八支渔家锣鼓队中,八成以上都是渔家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永喜的徒弟。他说:“在沿海一带,人们的生活以大海为主,作为荣成渔家锣鼓的传承人,表演、发扬渔家锣鼓责无旁贷。”

早在明代,当地人就用锣鼓这种古老的乐器演奏乐章,歌颂大海的雄浑浩瀚,表达满载而归的喜悦。如今,渔家锣鼓经过后人的加工、创新,掺和了舞蹈元素,已从渔区的船头、码头跃上了都市的艺术舞台,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精品。2009年被选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李永喜说,渔家锣鼓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都是“赛出来的”。“我们赛锣鼓,就像广东一带赛狮子,闹着玩,心情舒畅。”

春来秋往,随着时令变化,渔家人打得欢乐,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山东荣成市俚岛烟墩角社区正在进行渔家锣鼓培训。张华磊

(小标题)团圆

元宵节之于中国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团圆。这蕴含着人们对生活最美好的期望。人们在这天以不同的形式喜庆团圆,其中,吃是重要载体

北方的元宵、南方的汤圆,是元宵节“标配”。元宵和汤圆,主料都是糯米,元宵是“摇”出来的,把馅心沾水,在干糯米粉中不断翻滚,直到滚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口感有嚼劲;汤圆的工艺是“包”,用糯米粉面团包裹软馅制成,口感软滑细腻。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相近,取家人团圆之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如今,在原有芝麻、五仁豆沙口味的基础上,元宵和汤圆多了巧克力、草莓、玫瑰、乳酪、抹茶及赤砂糖等口味,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社会学者、民俗学家艾君说,除了吃元宵、汤圆,看花灯、猜灯谜、写对联等元宵节期间的民间习俗,都表达了人们追求吉祥、团圆、和谐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

传统节日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年1月,中国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到,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等。

艾君说,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民间节日,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都具有永恒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美德、自强不息、爱乡爱国、和谐共生的情怀。

位于泉州巷弄里的“大拾堂”,吸引着不少大人孩子来传习即将流失的民间“古早味”。何冬冬说:“当传统节日能得到保护、传承,乃至创新,能够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才是对中华文脉的传续。”(参与采写:史越

(原标题:更多中国人爱上元宵“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