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琛/都是月亮惹的祸

川普的激进主张仍赢得选民的支持。(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文/郭琛张宇有一首歌描述不想看到今日的结果,却不愿承认当初如何发生,就推说「都是月亮惹的祸」。回顾二战后,许多国际协定推行贸易自由化,以减少各国贸易障碍,例如关税暨贸易协定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使全世界的GDP由1950年4兆美金之数,到1980年已到达19兆美金。IMF研究报告更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每增长1%能为贸易带来2.5%的增长。贸易全面自由化后,跨国公司开始大力增加国际贸易及投资,带来开发中国家的出口贸易、经济成长及就业的繁荣, 2015年全世界的GDP更达77.8兆美金。都是月亮惹的祸

就在全球化推倒各国疆界,拆除各国的经济障碍,使全球市场日趋一体化时,为何川普在美国大选的激进主张 : 反对全球化、反对贸易自由化,却出现庞大支持群众的现象?大约几年前,一位住南京的大陆好友就问过我,为何欧美购买力都下降了? 我要他注意(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料) 1985年中国外汇存底为26.44亿美金,之后有赚钱大半就存起来,到了2010年外汇存底已到2.8兆美金,比1985年足足多出近3兆美金。以德国GDP大约占全世界GDP的5%来计,即意味着德国须付给中国多出3兆美金中的1,600亿美金,平均每个德国人是短少2,000美金,一家四口就短少8,000美金 ; 美国GDP大约占全世界GDP的20%,所以美国须负责其中的6,000亿美金,平均每个美国人也是短少2,000美金,一家四口也短少8,000美金。这就是为什么欧美的购买力比起前些时候都明显下降了。世间法各有其利弊,执行面的过与不及常会决定了成果。即便全球化、自由贸易是利大于弊,在长期执行下来,系统内持续承受弊的一方会有说不出的苦闷,这常是执政当局与享利一方所疏忽的地方。以宏观的角度来检视,美国劳工素质是不够好、不够便宜,所以美国企业打出「全球化」的理论,认为物美价廉的进口货会使美国消费者获利,就依此主张将制造功能移到国外,结果企业获利大增,也造成大量美国工人失业,劳工权益普遍受损。川普激进的言论,就是道出长期以来许许多多自认受到全球化及自由贸易冲击的美国基层劳工的心声;加上许多民众也不愿继续承担庞大的国防支出及反弹而来的恐攻威胁,孤立主义与民粹政治正快速在美国孳长。同样今年英国公投通过的「脱欧」亦是反对欧盟化,主张脱欧阵营最具杀伤力的说词是,一旦英国脱离欧盟,英国每周可以少缴3亿5000万英镑的额外资金,这可以用于英国国民卫生服务(NHS),或其他用途。即使这一数字本身具有争议性,可能经不住深入探讨,但是有许多英国人相信它,他们认为任何交给欧盟的钱最好花在英国老百姓身上,英国脱离了欧盟会过得更好。尤其老年人踊跃投票,他们当中很多投的是脱欧票。如果不是互补型的关系,长期下来就是彼涨此消 ; 如果不是互有平衡的买卖,长期下来一个有巨大的盈余,另一个就是严重的赤字。经济学家布兰科·米拉诺维奇(Branko Milanovic)在2012年发表过一条曲线,被称为“大象曲线”,该曲线显示,在1988年至2008年期间,世界上大多数人口的实际收入大幅上升,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并没有上升。那世界财富跑到哪里去了呢? 且不谈有些国家钱赚了大半不花就存起来,基本上财富会跟着商品(不是工厂就是企业)跑,企业创造商品需求,成则为王败则尸骨不存。虽然工厂吃不饱穿不暖,但可以养活很多中下阶层的劳工,它能把上下游串起来,还能把物流、金流启动并活络,是社会、市场的底气。除了英、美的转变,欧盟里经济强大的国家中,「脱欧」的声音都愈来也愈强烈,这清清楚楚地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及孤立主义在已开发国家是快速孳长中,各国移民政策亦将趋于紧缩。以往的「自由贸易」开始以「公平贸易」为前提,「全球化」将被的「利己主义」逐一检验,似乎这些转变「都是月亮惹的祸」。

▲不愿承认当初如何发生,就推说「都是月亮惹的祸」。(图/翻摄自Youtube)

中国提供质优价廉的工人,便宜的土地,弹性的法令,成为各国迁厂的第一首选,不止欧美各国、连四小龙和日本都一一迁到中国。中国的致命吸引力,使美国川普誓言要求苹果等各企业将工厂迁回美国,美国企业有杰出的创新能力,就算制造成本增加些,其竞争力依然强大,但其他国家就得改善自家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本国与国际企业来设厂。对工厂而言决定因素就是 : 劳工的素质、成本与弹性,其中劳工法是至关「厂」命。台湾争议中的劳工法

2001年起,台湾公务员正式实施「周休二日」,原孔子诞辰国父诞辰、蒋公诞辰、革命先烈纪念日、台湾光复节行宪纪念日、开国纪念日之次日等7日,改为「只纪念、不放假」。放假的纪念日只有元旦、国庆,以及二二八,「民俗节日」则为春节(三天)、儿童节、民族扫墓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合计8天,加上周休二日的104天,公务员总计一年休假115天。有七成的公司陆续跟行周休二日,也同公务员一年休假115天,但还有三成的劳工只有「隔周休」,结果一年只有91天,即使加上11天放假日,与前述的7天纪念日,也只到109天,还是少了6天假。所以林全内阁把「一国两制」的劳工休假日都「统一」补足到115天。为了减轻对原来「隔周休」的企业之冲击,不实行「周休二日」而是「一例一休」,即休假日中“征得劳工同意“公司就可要求劳工上班,且不需补假,但劳动部以发加倍薪资来补偿。 结果企业以多放一天假就损失90亿元来计,强烈抨击政府迫使资方多负担7个工作日的630亿元 ; 而部分劳工对于休假天数的增加不够,要求「周休二日」不要「一例一休」的加班条款,甚至还有认为被砍了7天假而要求123天! 不知台湾企业日前的竞争力有如此强? 这让我联想到法国。法国迟来的改革

1988年我刚到德国时,若要解雇员工,德国公司须在季底 (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 前的6个礼拜以上通知员工,而解雇须要有正当理由,像公司以功能性的职位裁撤; 若解雇理由是员工的过失,则公司须有3次的书面的警告函,而且须员工无异议才算有效 – 若员工反抗,几乎是很难解雇的。欧洲企业自二战后竞争力都保持强大,所以劳工法不光是德国,在英国、法国都是偏袒劳工一方。80年代日本兴起与欧美并驾齐驱,随之英国在柴契尔夫人领导下缩减工会力量时,德国亦开始办听证会搜集商界领袖、工会代表、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并在国会广泛讨论。最后两国都把劳工法往资方修,例如在德国的中小型公司解雇员工时,遣散费是员工年资乘上0.5月的薪资 ; 而在英国更低到以员工年资乘上0.25月的薪资。99年设立法国子公司时,员工就限定5位,即使在中期法国的营业销售金额开始超过英国时,我仍坚持不增加人,决定接受错失营业持续的成长,仍保持5位。而2000年设立英国子公司时,则一开始就大手笔雇用了14位员工,一年半后因严重亏损,半年内大步减到2位,最后再将公司搬到较便宜的城市,就全裁掉再重新找了6位员工,甚至有些时候再多加到8位。有如此差别就是两国的劳工法决定出不同的经营方式 - 不能为多赚短期的钱,付出多年甚至一辈子的代价。德、英的改革已是20年前,十年前法国因各项指标持续下降亦曾提出就业法案,结果各地暴动,总理以下台来收场。到今年3月修正劳工法前,即使公司订单量或营业额已连续下降,甚至亏损状态多年,都无法解雇员工,更何况相较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法国已高了两成。过度地保护劳工,造成法国企业不敢正常聘雇劳工,结果这十几年来法国的失业率都高出英、德的一倍,刚毕业的年轻人竟是失业率最高的族群,这是为什么法国这十几年来都积弱不振 - 企业无法随时保持体态轻盈的状态。当竞争力一旦不足时,过多的冗员会让企业一蹶不振,国际性企业更是日趋弱于同为欧洲三雄的德、英竞争对手。这是为什么传统偏袒劳工权益的法国社会党,即使面临基本支持选民的怒骂,仍执意将不合时宜的劳工法修正到接近英、德两国的标准,例如允许公司对年轻雇员,可以在头两年雇佣期里 (以无理由)解雇、企业的订单量或营业额连续4季度下降,或连续6个月亏损,可以对劳工裁员。法国劳工法的修正,使老板投资时顾忌少了,因为企业寒冬时可以解雇冗员,保护了企业与其他职工; 相对地在生意好的时候,甚至有冲刺的雄心时,都敢雇用所需的新职工。但整个社会还是经历了大大小小两百多场的抗争活动,法国企业今日是在挣扎地爬回与英、德同步竞争的状态。改革的开始都是顺了姑意逆了嫂意,会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这还是难处的开始而已,真正考验在改革后,是否“利大于弊“? 是否“弊“还在控制范围内? 昨日改革的延误,是今日改革的巨痛。想保持国家整体竞争力,执政当局就需随时检验企业生命力与员工幸福感之间的平衡,须即时调整投资环境,不要到最后只能唱「都是月亮惹的祸」。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郭琛,居住在德国,前德国台湾商会联合会总会长,目前为第廿二届欧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监事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