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琛/是谁促成了「马习会」

文/郭琛

台湾四年一次的执政成绩单,将在2016年一月由选民票选出来,以往说人民眼睛是雪亮的,今日是选民选票无情的。民主制度用投票方式,可使得国家里的沉默大多数,不需要以疾言厉色,亦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需要诉诸于暴力,投下心中的选票,就达到孟子在《万章》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境界。回顾陈水扁执政时采取类「烽火外交」的策略,让台湾在国际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孤立困境;这几年马英九主张「活路外交、九二共识」,结果使台湾享有免签或落地签的国家高达153个。在经济合作协议的签订上,与日本、纽西兰新加坡签订的《台日投资协议》、《台纽经济合作协定》,以及《台星经济伙伴协定》; 并与中国签署了23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所谓ECFA的《两岸经济合作协议》。 无力内政但台湾经济在产业全球化的趋势下,处于转型后的忧郁期。国民党执政7年多期间,经济不但无起色,甚至还继续下滑,比民进党执政期间还低,制造业的持续移出,使得失业人口居高不下,台资企业大量雇用低薪大陆员工,就使在台员工的薪资停滞多年。近年来,富人将大量闲钱投入房市,导致房价飙涨近倍,而政府的麻木不仁,放纵了贫富差距同步扩大。另外政府为追求任内短期数据,而为财团挟持甚至背书,以财税政策放利巨型公司,但又无力在财团获利后抽税,成就了利益集团与政治世家,联手建构出政商交叉的共生共利关系,彼此相互扶持、做球,双双逐歩形成世袭制度。不但总体经济不佳外,分配正义更逐步消失。像89年的「六四」学生,台湾年轻一代有的变得愤世疾俗,不想被迫沦为新生的贫贱一族,就屡屡在各种议题上,勇于发声、行动;有的变得消沈,成为「啃老族」、「靠爸族」的新一族群。台湾以往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似乎成为年轻一代的童话故事。显然现有体制已无法再持续以往的竞争力,但政府却因循旧法而困坐愁城。每回选举国民党来歴不正的党产,在资讯、民智大发的今天,一再被全民诟病,却在立法院力挡《政党法》、《不当党产处理条例》的通过,真教人佩服国民党的无耻。加上核四厂运转议题、服贸协议、洪仲丘事件、 十二年国教、高中历史课纲微调等政策上,政府还是因循旧例,处理过程粗糙而想照旧强渡关山,结果引发出太阳花学运等重大社会运动。此外,林益世索贿案、台北双子星弊案、九月政争,亦使得许多民众对政府丧失信任。油电双涨、毒淀粉、顶新黑心油等各项食安事件,则使政府声望大幅滑落,政府施政满意度更是一蹶不振低于扁政府。若台湾能维持以往的中、高成长率,相信这些问题大多容易解决,但各种数据都指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人民的钱变少了,民心思变了。2014年底的九合一选举大败后,国民党党内三雄吴、王、朱认清事实,各自政治精算,都不肯出马角逐总统

此时洪秀柱代表国民党深蓝心声,一吐对现况的不满,在无人敢出来之际,轻松跨过初选的「防砖门槛」,7月19日成为国民党的总统候选人。但民进党蔡英文终松口「不改变两岸现状」时,她不知对民进党此「罩门软土深掘地挑战,却脑残般地宣示要迈入两岸的深水区 -「一个中国」,此论述是大大地鼓舞了占不到一成的深蓝选民,但同时也吓坏了占七成的中间选民,结果国民党各立委候选人躲着洪秀柱的到访,不但总统选情低迷,连带立委选情亦萎靡不堪,没有「母鸡带小鸡」,却压死几只小鸡,数位资深立委候选人评估选情后竟一一弃选。为避免立委选情入骨牌般倒下,国民党在10月17日废止洪秀柱提名,改为征召兼任党主席的新北市市长朱立伦为总统候选人,似乎对立委选情有止跌回升的初步结果。两岸关系的加温这对密切注视台湾大选多时的中国,此时按耐不下对国民党选情的焦虑,终于出手以软性点出两岸关系应为台湾大选的主轴。原本两岸根据各自的政治需要,制定自己的时间表,期间尽量牵拉对方的底线,尽晚给对方争取的条件。中国对台的关系上一直是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早对国民党表示两岸互动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层面,应该尽早进入政治层面。马英九为争取台湾的国际空间,曾一再希望中国能平等对待台湾,期待两岸领导人能在国际场合见面。但中共脑残般坚持矮化台湾,以两岸关系(已经)为内政关系,而不愿意两岸领导人在国际场合碰面。马英九曾退而求其次,希望参加2015年在北京举辨的APEC会议,但中共仍以APEC会议为国际场合再次拒绝了。眼看国民党选情日下,如果此时不伸出橄榄枝,进行破冰之旅,就不要寄望日后蔡英文会如马英九急想与习近平碰面。这是为什么中国突然在2015年11月7日,选在新加坡,仓促上演没有重要议题的「马习会」。虽然没有重要议题,但「马习会」的实现,意味着中国和台湾的紧张局势,来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这不但是国际人士、亦是台湾人所乐见的。国际从来不在乎两岸是「一个中国」、「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只要结果不影向她们的权益,过程要和平进行。而在台湾,只要对台湾有好处, 虽对选情有些影响,中间选民亦表支持此和平交流。事实上台湾的中间选民对于统一或建国的空虚口号,向来都认为太遥远而无情以对,投票仅看重各候选人对民生、教育、环境的观点。简言之,中间选民只想安居乐业,对两岸议题多不喜候选人偏激不合时宜的观点。近年台湾与北京广范而频繁的互动下,不管台湾人喜不喜欢,中国已逐步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政治上的外部重要影响力。但尽管近十年来两岸官方、民间日益频繁的互动,双方经济的依存是如漆如胶,但大多数的台湾人对公民与政治身分的选项,却由最早「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逐渐转到「我是台湾人」。这是中国的台湾政策出了问题,除了免签证外,中国对台施利多仅在少数的「买办」上,而更多在国际上对涉台的政治语言、动作,尽是伤了台湾人还不知。诸不知其恐吓的言词,只会吓跑,但不会吓倒台湾人。

▲经济才是多数人关心的议题。台湾民意的主流在台湾不管是急独或急统的两岸政策,都会立刻遭到过7成的理性中间选民所唾弃。原因是急进的统独主张都把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议题的能量,全扭曲在政治议题里,这像癌细胞抢夺了其他细胞生存所需要的养份。所幸有理性的中间选民都把注意力放在各个议题上,以类似断食法对付政治癌细胞,如此就不会把政治议题的致癌因子激发,因此台湾民主有尊重少数的(统独)声音,但能实行的作为是多数的(中间人)意愿。新台湾国策智库在11月中发布的最新民调显示,62.9%的民众认为经济发展是明年新任总统最需要优先处理的议题,仅有5.9%的民众认为最需要优先处理两岸关系。台湾要发展经济,深度改革是必须的──要教育改革以增加长期国际竞争力;要司法改革以消除过度内耗;要税制改革以实现分配正义。大陆人民不会想过30年前,像今日朝鲜的生活方式。台湾的发展,除经济外各项软实力,如道德、守法、法治、自由……,比大陆进步20-30年,所以台湾人亦不会想过30年前,像现在中国的生活方式。两岸终极是统?是独?这极大部分是取决于大陆政治改革的方向与进度,不触及政治结构改革的任何改革,都会被(政治)结构封顶而不再有进一步的成效。台湾20年前的政治改革有相当的成就后,已往更深一层的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华人社会可否可将西方的民主法治实行好?还是专制集权的人治好?青菜萝卜各取所需吧!

●作者郭琛,居住在德国,前德国台湾商会联合会总会长,目前为旅德台商。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