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武统」成为假议题 美中争霸谁怕谁?(罗庆生)
西太平洋的形势是美国自己与中国对阵,反而台湾转变为第三方。这种形势的转变,使得「武统」愈来愈变成假议题。对中国来说,既然「武统」台湾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那只要能力所及,何不釜底抽薪,寻求直接打败美军?届时台湾问题自然解决。(图/DVIDS)
「中国攻打台湾」或者说「武统」是个严肃议题,但讨论时却经常显示出矛盾的一面。例如40年来中共「和平统一,但不放弃动武」的立场从来没有改变过,蔡英文总统去年却能成功炒热「亡国感」而胜选。然而,问台湾民众「中国是否会武力犯台」,历次民调居然有6成到8成的人认为不会。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是,身处现场的台湾民众认为不会打,1万公里外的美国人却认为会,甚至连时间表都列了出来。例如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麦马斯特(H. R. McMaster)表示台湾将是中国下一个最大目标,且2022年北京冬奥与中共20大后最为危险。印太司令戴维森(A. P. Davidson)则认为台湾和关岛都可能是中国的下个目标,而10年甚至6年内就可能动手。距离更远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以台湾雷达图当封面,标注: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
因此,对「武统」这个严肃、矛盾且令人困惑的议题,本文试图从军事与战略脉络加以厘清。厘清后或许读者更容易理解,为何台湾民众的直觉可能是正确的。
中国动武的战略判断
我们先从几个战略判断的问题开始。
问题1:正如前述,中共立场40年来从未改变过,今年3月间举行的中国「两会」也再度强调并未放弃「和平统一」立场;那么美、英人士对中国可能动武的判断到底是依据什么?
战略判断通常从两个面向观察行为者:能力与意愿。在行为者理性的假定下,有意愿没能力,不会行动;有能力没意愿,也不会行动。如果有能力也有意愿,那么就会选择适当时机行动。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是能力。因为意愿可能改变,时机可以等待,但没有能力,一切都别谈。
因此,我们对现在已经卸任的美军印太司令戴维森当时在国会作证时所指出,中国10年甚至6年内就可能动手的说法,可以理解那应该是印太司令部参谋们研析的结论。他们判断解放军在6到10年内,将具备动武的能力。
问题2: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现阶段解放军没有能力攻台?
答案是:错。
这是一般非战略学者论证时最常犯的错误。从70年前两岸分治开始,解放军就有能力攻打台湾,否则当时美国也无需和中华民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派第七舰队巡弋台海,吓阻中共蠢动。所谓渡海工具不足并不是问题,英国可以在德军战机与炮火威胁下,10天内动员大小民船从敦克尔克撤退出40万大军,中共的「人民战争」同样也可以。问题只在于,攻下台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已。
戴维森或其他美国学者判断中国具备动武的能力,并不是指解放军渡海攻台的能力,而是阻止美军介入的能力。正如美国史丹佛大学国际研究所研究员梅惠琳在《外交事务》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美国必须承认「新现实」,就算有美国干预,中国也有「武统」的能力和可能,中方可能很快使用武力结束近一个世纪的内战。
问题3:解放军如果现在动武,国军能守几天?或者要付出多大代价?
答案是:不知道。
影响战争的变数非常多,包括部队战力、武器数量、指挥官意志、军队训练、军事科技、战略、战术、民心士气、地理条件、天气变换…等等,有时候甚至一颗小小的马蹄铁钉,也能改变战争走向。所以任何战争,都无法事先判断结果。即便以美国之强大相对于阿富汗之弱小,2001年美军进攻阿富汗时,也没想到会打20年,最后还必须和塔利班(Taliban)谈和,才能在今年9月11日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日子前撤出阿富汗。
至于付出多少代价的问题,那要看解放军动武的方式。如果以武装冲突的强度而论,动武方式从低到高分别是:封锁台湾、攻占外岛、斩首行动、全面打击、占领全岛。所付出代价的高低也是这个顺序,武装冲突的强度愈低,中国付出战争的代价就愈低,反之愈高。
战争是不得已的选择,只要能达到屈服对手意志的目的,付出的代价当然是愈低愈好。因此,占领台湾全岛并不是解放军最可能的选项,反而是最想避免的。不仅美军在阿富汗的教训是前车之鉴,中国也没有这种用兵理念。中国几次对外战争,例如1962年的中印战争与1979年的中越战争,都是打了几场胜仗后就主动撤军。这种战略偏好是文化传统的体现,源自《孙子》的「全军为上」理论,也是影响对台动武的因素之一。
问题4:中国动武,美军会救援台湾吗?
答案是:不一定,不过那对台湾已经不重要了。
台湾是美国太平洋防线第一岛链的核心,战略地位在美中竞争格局中无可替代,重要性在韩国与菲律宾之上,与日本同属于丢了就要放弃西太平洋的最高级。中国武统,美国一定会强烈反应。
但美国研究霸权几十年,包括霸权稳定论、权力转移理论、预防性防御、软权力、锐实力…都是很著名的理论。美国人很清楚,如果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发生战争,即便战胜,国力也将大损,如此只会让第三者渔翁得利而丧失霸权,就如同二战后的英国。在华府,抗中是两党共识,但不能和中国发生直接战争,同样也是两党共识。所以,美国友人无论「挺台」讲得多么慷慨激昂,「台湾自我防卫」仍然是关键字。即便有主张介入台海要「战略清晰」以吓阻中国动武,实务上仍选择「战略模糊」。为什么?就是要避免被台湾拖进战争漩涡。
不过这并不表示,中国动武美国一定不会出兵,要看战役的发展而定。对美国最有利的情境,是解放军登陆后,国军在各地发动巷战狙击,台湾成为中国的阿富汗。等到解放军战力被消耗得差不多,美军再介入。如此将能轻易解决已经打得精疲力竭的解放军。简单来说,如果有稳操胜算的把握,美军会考虑出兵。
那为什么说,美军出兵与否,对台湾并不重要?
因为,虽然美军不一定会介入,但解放军参谋在拟定作战计划时,不会也不敢假设美军不会,否则万一美军介入将毫无准备。这也就是说,中国只要动武,一定是准备好应对美军了。所以美军是否出兵,对台湾就不再重要。
为什么?
因为,那表示解放军如果没有把握击败美军,是不会动手打台湾的;而如果能击败美军,那还需要打台湾吗?
台海形势已经本质上改变
在解放军战史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经常交互运用,一个是「阻援打点」,另一个则是「围点打援」。这两个战略操作起来外观很像,都是从进攻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开始,等对方援军来救时,再决定以那路敌军为主要目标,集中兵力攻打。
「阻援打点」是以战略据点的守军为主目标,以少部分兵力占领地形要点阻止援军,主力则速战速决攻下该要点。著名史例就是辽西会战时,解放军一部占领塔山阻挡国军援军,主力则攻打锦洲。
「围点打援」是以援军为主要目标,被围困的敌军只是诱饵。著名史例是徐蚌会战,解放军包围黄百韬兵团后暂不攻击,吸引邱清泉与李弥等兵团东进增援,再加以围攻。
中国攻台,美军来援,解放军的战略会是「阻援打点」,还是「围点打援」?
读者或许没注意到,在美国将中国视为「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后,台海的战略情势已出现本质上的改变。美国原本是国共内战的第三方,中共对台动武,可以出兵支援台湾,也可以袖手旁观;这就是「战略模糊」的价值,美国可以保有行动自由。因而以往讨论中国动武,都是「阻援打点」概念,透过例如反舰弹道飞弹吓阻美军介入,解放军速战速决,造成既成事实。
但现在,整个西太平洋的形势是美国自己与中国对阵,反而台湾转变为第三方。亲美或亲中,虽然有过激烈辩论,但这正表示台湾可以有自己的战略选择。这种形势的转变,使得「武统」愈来愈变成假议题。
在美中激烈竞争下,美国对中国「武统」其实没有让步空间。台湾太重要,美国无法接受既成事实,无论经济制裁、出兵介入,或是其他的外交动作,如果不能让中国屈服,就等同将亚洲霸权拱手让给中国。
对中国来说,既然「武统」台湾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那只要能力所及,何不釜底抽薪,寻求直接打败美军?届时台湾问题自然解决,正如梅惠琳在《外交事务》的那篇文章所指出:一旦美军被击败,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新的主导力量。
美军是理解这种可能发展,否则戴维森不会说:台湾与「关岛」都可能是中国下个目标。美国国防部或印太司令部应该做过美中战争的远程想定。而美国战略学者认为台海危险或战争将要爆发,正显示他们的焦虑。
这表示,未来的台海战争,可能不会是国共内战的终章,而是美中争霸的决定性会战。解放军或许会将台湾安排成击败美军的诱饵,打一个海战版本的「围点打援」。即便美军不上当,一旦解放军有能力透过主场优势击败美军时,解放军将不会像现在那么谦逊,还容许美军到东海、南海挑衅,而是大舰队到关岛,甚至中途岛附近去「自由航行」,以刺激美国。这不仅是师法毛泽东「你到我家来,我到你家去」的故智,也是实践习近平「太平洋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的主张。
果真如此,如何因应这新形势的转变,确保台湾本身的安全与利益,需要进一步思考。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