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抗疫大哉问 人命价值几何(陶在朴)
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今(15)日公布国内新增132例COVID-19本土个案,死亡个案8例。图为指挥官陈时中。(图/指挥中心提供)
在人类学或法学领域生命是「无价」的,即生命不允许用货币标价。可是许多灾害估计与预防又需要生命价值的定量资料,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家正在发展一个概念和算法,它叫做「统计生命价值VSL」,即统计意义上每一个生命的货币价值。早期某位日本学者提出「工资是生命的零售价格」,这个比喻可以帮助我们在定性与定量之间感觉到生命价格的氛围,然而隔靴搔痒,这个说法跨越不了比喻的门槛,无法推广执行。
当今,统计生命的价值是用「自愿支付法」定量计算的,原理十分简单,例如一个100万人口的小镇,如果问居民「为了避免和减少洪水灾害你愿意支付多少钱」,如果每个人都愿意「支付10美元」,于是可以算出该小镇每个居民的「统计生命的价格」,它等于10美元除以「100万分之一」,即1000万美元,以此数据为基础可以算出其他各种必要的派生指标,如各种灾害牺牲人口所形成的经济损失。
最近许多研究机构利用上述支付法的计算原理陆续发表相应的研究结果,其中美国新冠肺炎的「统计生命价格」为963百万美元的数据引用最多,其他国家不必独立计算、用各国人均GDP与美国比较做校正即可,例如2020年台湾的人均GDP是美国的45%,因此台湾的「统计生命价格」是0.45乘963等于433万美元。
Emerald翡翠出版集团最近公开发布142个国家新冠肺炎的「统计生命价格」的国际比较,有兴趣的读者请链接:
利用台湾统计生命价格433万美元的数据,可以进一步取得其他派生数据并借此推动政策对话,第一,计算新冠肺炎超额死亡的经济损失,这项数据等于:防疫指挥部每天公布的累计确诊死亡人数乘统计生命价格。若以400人作为台湾新冠肺炎死亡人口的低估计值,台湾新冠肺炎形成的经济损失等于400人乘433万美元乘27.2(新台币的美元汇率)等于417亿新台币,这项损失大约占台湾GDP的1%。第二,当实施新冠肺炎国家赔偿时,433万美元可以作为参考值。第三,据此评估政府的疫苗政策。
疫苗接种是「适者生存」的最佳政策,在满足必要接种覆盖率的前提下,台湾究竟需要多少疫苗才符合优化原则,通过下面的例子可以知道疫苗的得益比。数月前国民党籍立委费鸿泰等主张用115.5亿元以高于市场价格近一倍的770元的价格立即买进1500万剂国外疫苗,如果此项采购计划得以实现,那么政策的得益比等于417除115.5为3.6倍,这就是用115.5亿元的投资换来400个生命所代表的419亿元的经济价值。如果疫苗是民间捐赠,得益比更是成倍的增加,为什么执政当局甘愿负骂名而拒绝高得益比的疫苗捐赠计划,其中不可告人的疑点重重。(作者为大学生死学研究所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