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举逃漏税成整肃工具! 「只有被害人」成台湾包庇文化
▲图利行为的检举制度肆虐,成了最新型的税务恐怖。(图/CFP)
文/陈彦云
随着选举的来到,有了更多的爆料与花招,检举与爆料,回想到以前「隔墙有耳,小心匪谍就在你身边」的年代。走过戒严时期,经历过白色恐怖,无形的枷锁,箝制你我的言论,思想与自由,知道有些禁忌不可明讲,当长辈们欲言又止时,您知道意有所指。
解严后,一切变得不同,思想开放,言论自由了,以前讳莫如深的五星旗如今可以光明正大地飘扬。如果您觉得凡事都可以摊在阳光下,那也未免太天真了,犹记得柯P当年竞选时跟父母亲借钱买房被课赠与税的情事。原来整肃人的方式,由身体的凌虐与强制,转成对财产的剥夺,而税是最方便直接且不须任何的交代与理由。
税之可怕在于,「税单既出,再无回头」,哪怕是错得太离谱,怎么说呢?台北商业技术学院黄士洲副教授,实际观察行政法院与税务诉讼的运作,发现税务机关接受一个无俚头的检举,没有实质调查就草率开出税单,而行政法院即使认为税捐机关课错,也不敢实质判决,依税捐机关尚未调查清楚来处理。案子又丢回去原来的税捐机关,另为适法处分,这时税捐机关将金额加加减减,再重新发单,让纳税义务人在复查、诉愿、行政诉讼中来来回回,好像被卷进绞肉机般,10年、20年,都无法终结。
廖先生从海外关系企业进口商品,之后突然收到海关发出通知,说公司进口一笔30几万台币的货物,金额疑有高价低报,所以必须再重新补税2万多元。金额虽然不多,但廖先生认为经常性的交易,为何突然有此问题?所以就申请复查。提供了交易的证明书,还有往来的invoice发票、汇款纪录,同时海关也请香港光华文化中心(也就是台湾驻香港代表处)查证所有的资料,事实都证实了申报的金额一切属实,没有高价低报的问题。
但海关人员两年内仍不断找廖先生沟通,希望公司缴纳税款,原因是这件事拖了这么久,海关花下了人力、物力,加上这个案子来自一封恶意的检举信,让他们无法上报结案,转而要求廖先生来承担此莫名的税款,真是不可思议!
用检举以遏止逃漏税原本无可厚非,但救济失灵的乌龙税单,俨然成了另一整肃人的工具。检举有奖金,是个很大的诱因,再乌龙的税单,检举人亦无须任何承担。有权无责,只有被害人没有加害人的传统,是台湾特有的包庇文化,也是转型正义一直无法落实的主因。
既有的权力,不容许被挑战,戒严时期如此,解严后延续,一种老大说了算的潜规则,横行了许久,即使媒体一再揭露,依旧无法撼动其牢不可破的势力与拳头。毕竟国家太缺钱了,身为国家的金鸡母,一个可以充实国库的重要管道,怎能不好好珍惜与巴结。一个个案是偶然,二个,三个,愈来愈多的个案,让人不得不纳闷与研究。
每次立法院质询相关的议题,部门相关的首长总是以个案来搪塞,但每个个案都是赋税人权受欺凌的见证,财政部不但不重视,甚至大力鼓吹这种挑拨离间唯利是图的检举制度。当年台北巿国税局长凌忠嫄以政治大学校友身分回母校演讲,现场高唱「你是我的眼」鼓励学生当国税局眼线(俗称「抓耙仔」),检举奖金最高可领480万。误导学生们「向钱看」的心态可议,受到学者们极力的反对与挞伐。
经济不景气,不但不寻求解决之道,反而一味地杀鸡取卵,搜刮人民财产,这与专制暴政有甚么两样。白色恐怖的殷鉴犹未远,如今再次任由图利行为的检举制度肆虐,原来保有整肃人的工具是巩固权力核心的利器,如此令人着迷的东西,怎会轻言放弃。由此再看反反复复永远解决不了的万年税单,就不再是那么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白色恐怖,税务恐怖,原来是同样的一回事。
●作者陈彦云,专案经理。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保留删修权。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
★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