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锋/为何公司赚钱却经营困难?以苹果推订阅制为例

▲《苹果日报》自2019年改订阅制。(图/资料照)

李柏锋台湾ETF投资学院创办人

软体产业有一个名词叫做「技术债」,其实我觉得很适合用来谈「企业转型」的一个现象。

损益表有赚钱却倒闭?关键在「资产负债表」!

负债的相对,就是资产。资产减掉负债,就是股东权益,这是「资产负债表」基本概念。

创业过程中,为了活下去,也为了快速扩张,大量累积负债算是常态。接下来我这里开始谈的,已经不是货币资产,而是其他的无形资产,像是知识产权、品牌、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

一家公司要活下去,不能只看损益表,但是创业者最常看的是损益表。

假设有一家鸡排摊,每天赚进来的营收都多于花出去的成本,损益表都是正的、都赚钱,没想到却倒了,为什么?因为「资产负债表」里面有应付帐款, 可能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必须要付一大笔钱,结果没有足够现金,这家公司就破产了。

应付帐款就是一种负债,但如果今天我们谈的是「无形资产」,自然也会有相对应的「无形负债」。像是你觉得客服是成本,每个月在损益表上很难看,你就不在乎,于是你损益表好看了,但是你欠下的是越来越多的应付帐款,等到有一天紧急事件发生,你可能在企业形象市场口碑上会突然间破产。

谈回到「技术债」这件事,很多人打造自己的公司的时候,建立的是营收系统,资金有进有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实现损益两平,最后还达成了净利逐年成长,真的是好棒棒

但是如果看这次新冠肺炎,就会发现那都是假象。一家公司如果没有建立资产,就会死得很快。

黎智英日前被港警逮捕,于法院应讯。(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即时新闻」流量再高 明天就没价值

让我举两个例子

黎智英为什么会突然出来说经营非常困难,请大家支持订阅?其实就是因为过去有亮眼的营收,却没意识到自己的技术债已经高涨,等到营收一下降,马上就撑不下去。而那个「技术债」到底是什么?

这样说吧!一家媒体如果一直做的是,明天就没价值的「即时新闻」,流量再高、营收再大,这家媒体的明天一样跟着没价值。

可是一家媒体如果做的是可以累积、可以掌握的事情,例如利用流量和资本,去聚集一群独家专栏作者,这个叫做「资产」,当流量带来的营收消失,你可以善用这些过去累积的资产去做「独一无二」且「有品质、有价值」的订阅,顺利转型。

所以很多人在想数位转型,只看损益表,只看top line和bottom line,结果都失败。要转型,先看自己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你欠下多少债?

过去是不是做太多即时新闻,而让公司的形象变成是「你手脚很快,但我不会付费,反正还有其他也许慢一点,但免费的选择」?很多人以为新闻业「速度就是资产」,但其实是「负债」,你欠债的时候不知不觉,但总有一天会有人催你还掉这些「应付帐款」。

创业的时候,千万记得,每天开始累积公司的资产。做教育的,你公司累积了多少「知识资产」?做软体的,你公司累积了多少「技术资产」?做媒体的,你公司累积了多少「信赖资产」?

搞清楚你这个产业,最关键、最重要的资产,你就会去每天累积一点,而不是每天忙碌的过程中,却是逐渐增加公司的负债。危机一来直接被打挂,或是危机没有来,但是却因为没有任何资产而无法转型,只能整个打掉重练。

想要转型,要有资产,但是大多数公司只有负债。

▲ 《苹果日报》新屋印刷厂。(图/记者汤兴汉摄)

资产要善用 以免坐吃山空

刚刚讲完第一个例子,接下来讲第二个例子。

商业周刊》其实是有资产的,但是不会用,《商业周刊》过去累积了几项很珍贵的资产,包括高资产读者、优秀的内部和外部作者,还有完整的出版产业链。这就像一家公司,不但有土地、有厂房、还有设备,比起《苹果日报》当然安全很多,维持现状大概十年都还不会有危机,这就是资产的优点。但问题是,资产再多却不懂怎么用,也会坐吃山空。

如果说《苹果日报》的问题,是没有累积资产;那么《商业周刊》的问题,就是没有善用资产。

你可能会觉得,《商周》是另一个故事,但其实是同样的故事,就算你有资产,但是你看的还是损益表,忽略掉手中最有价值的资产,那会比可惜还要更可惜。

热门点阅》

►  没有对的生涯规划 就没有好的理财规划 投资达人李柏锋给社会新鲜人的三点建议

►  江仕超疫情冲击求职市场,你有「职场战力」吗?

►  李牮斯/疫情给世界的恐慌只是序曲 几十年积累的杠杆经济压力准备反扑

►  林忠正/「 企业纾困贷款」多是空包弹

►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 本文获作者授权,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