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含糖饮料竟是成瘾?专家曝「恶性循环」过程
每天喝含糖饮料竟是成瘾?专家曝「恶性循环」过程。(示意图/Shutterstock)
每天总是忍不住订手摇杯,办公桌上一定有含糖饮料不喝就难受,算是成瘾行为吗?四季心心理咨商所所长苏琮祺心理师解释,「成瘾行为」在心理学有严格定义,必须具备四种特征:不用不行(强迫性)、越用越多(耐受性)、不用会痛苦(戒断性)、会影响正常生活(伤害性)。
苏琮祺心理师指出,与毒品、药品、网路滥用等明确成瘾不同,爱喝含糖饮料的「糖瘾」是否属于成瘾行为尚有争议,虽然并没有明确被定义为一种疾病,但是的确可以观察到,摄取含糖饮料会在大脑启动类似成瘾物质的神经回路,在若干人身上也看见「不喝不行」、「越喝越甜」、「没喝饮料」就很烦躁等成瘾征兆。
含糖饮料会上瘾吗?(图/潮健康提供)
「我会说喝含糖饮料、爱吃甜食甜点,比较像是『类成瘾』,想喝饮料时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喝的时后会让多巴胺大量分泌、血清素上升。但是一旦喝完饮料,多巴胺跟血清素又会快速下降,让人很想继续喝,陷入一个类似毒品成瘾的循环!」
●戒不掉含糖饮料 其实是压力与情绪问题?
很多人肥胖都是因为戒不掉含糖饮料,而会出现「糖瘾」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苏琮祺心理师表示,很多希望寻求减重的个案,没有发现自己长期承受极大压力或是情绪困扰,转而用喝含糖饮料等方式来舒压、排解情绪。这种压力性进食、情绪性进食的行为,其时可以透过自我观察来发现。
「我会请他们用拍照或各种方式记录饮食,逐渐就会发现,他们在特定时间、地点会吃什么东西,或着透过回顾在吃东西前后有什么感觉?发生什么事情?」
苏琮祺心理师指出,情绪性和压力性进食其实是一种人类本能,当自我有所觉察,并且能设定适当的份量,进食不失为舒压方式之一。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状态,也必须知道除了吃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行。要减少情绪性进食、压力性进食乃至「糖瘾」的发生频率,可采取适当的改变方式:
(图/潮健康提供)
1. 安排放松:为自己安排舒压与缓解情绪的时间
2. 饮食替代:知道自己是为了舒压而吃,可以从鸡排改为吃鸡胸肉
3. 分享共食:将压力、愉悦透过共食分享跟身边的人,也减少饮食份量
4. 检视生活:重新安排、面对自己的生活,不要逼自己与饮食对抗或控制,以免对身心造成额外压力。
●压力性进食与社群媒体有关? 吃疗愈食物之前先感觉
现代人出现压力性进食、情绪性进食的比例不低,与过度追求体态形象的社群媒体风潮也有关。苏琮祺心理师表示,有些个案会追踪身形非常苗条完美的网红,看到网红们吃大餐却一样保持纤细身材,对照自己的身材而产生羡慕、自责等等心理压力,只好继续用吃来舒压,然后追求更极端的减肥法,掉进恶性循环。
「身体不管胖或瘦,都是你自己,你对抗『胖』其实都是在对抗自己。相反的,应该用照顾、理解的角度对待自己,当你能越温柔的承接自己的状态,就愈能够活出健康的样子,那不一定是瘦,而是被妥善照顾身心下的健康状态!」
苏琮祺心理师提醒,人们偶尔都会想投入「疗愈食物」的怀抱,这些食物大多含有高油盐糖。在每次吃疗愈食物之前,练习感觉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状态,然后再选择适当份量食用,不失为兼顾身心健康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