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人际关系的温暖正能量 同理心成阻止憾事的密钥
▲压力或疾病等种种原因都可能造成自杀,多关心身边人就能减少憾事发生。(图/取自Pixabay,下同)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痼疾缠身…种种原因都可能造成长期忧郁、情绪低落而自杀,据统计,自杀率已高居国人死因第11位,自杀死亡人数高达3871人,较前年多出100多名,其中又以男性又较女性高出2倍,因此卫福部透过近年深入了解第一线访视员与自杀未遂者经验及心路历程,发现同理心是阻止悲剧发生的密钥,因此一反过去珍惜生命、多想一想的宣传标语,转而用同理心的角度出发,鼓励大众主动关心身边亲友,希望启动人际间的关怀与支持,挽回一条条宝贵的性命。
卫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长谌立中指出,自杀防治系列宣传三篇各由不同的人物切角出发,像是资源篇透露在自杀事件里,交错着人际网络,任何一句关心及鼓励,都能发挥力量。亲友篇,希望提醒亲友放下成见,换个角度多为对方想想。自白篇,是从自杀者的角度出发,看到他们内心的煎熬,被负向情绪困扰时,却又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事实上没有人不珍惜生命,是淤积了太多低落情绪找不到出口,身边人多留心、透过「一问二应三转介」就能减少悲剧发生。做法也不难,只要主动问一句「还好吗?」「可以说说看吗?」「怎么了?」让当事人吐苦水,什么都不用说,只是倾听;接着回应当事人心境,引导他们把烦恼说出来,千万不要想去解决问题或指责对方;接着陪伴寻求专业协助,千万不要把看医生当作是很难堪的事,起身帮他联络好医生或专业心理师寻求专业协助,将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台大公共卫生学院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与公共卫生学系副教授张书森分析,自杀的原因很多元,每个人的因素不见得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点的自我行为与出发点也不同,有可能是立即的事件,也有可能是长期累积的内外因素。外在像是人际冲突、社会经济问题、长期服用药物及酗酒等影响;内在则可能是焦虑忧郁情绪或其他更严重的精神症状,但内外经常相互影响,像是外在事件引发内在焦虑而自我伤害。
张书森副教授指出,根据曾自我伤害的人的主观经验,多半是为了处理当下非常困扰的精神状况,很想离开或结束眼前的困境,而采取结束生命的方式欲解除痛苦,像是疾病疼痛导致心理忧郁、无助无望的感觉,这些情况如果没有主动表达,多半得靠身边人的敏感度才能预防,其实有时候透过简单的询问及交谈,并在时机事当的情况下,分享曾听过有些人觉得很辛苦而想自我伤害,反问:「你也会这样吗?」把自己、和别人会害怕当事人自杀的想法说出来,有时候并不是引爆问题,反而是一个出口,像气球一样把这些忧郁的气消出来。
张书森副教授提醒,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明显的预兆,但是周遭人与之接触程度可多留意一些警讯。像是:「言谈或行为有明显的自我伤害倾向」曾说出想死、想结束生命,觉得绝望、不想造成别人负担,觉得活着很痛苦、没有活下去的理由,甚至有寻找或购买自我伤害工具明显的准备动作;或者「情绪或行为状况有很大的改变」,忽然变得焦虑或情绪低落,经常紧张、愤怒、想报复,这样的情况极有可能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抑或「其他行为改变」,举凡吃药量增加、经常喝酒,睡眠情况改变,忽然不爱出门、社交孤立等。尤其社交孤立也是忧郁的情况之一,但因为与人际交流变少,内在的想法也更难得知,得靠身边的人敏感度去发现,因为绝大多数的当事人,在忧郁、沮丧的情况下,没有意识到可以跟其他人讨论,或难以启齿,甚至压根不觉得这些事可以和其他人讨论。
谌立中司长建议,亲友可以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像是倾听专注、表达关心、讨论解决办法,因为忧郁的人往往就像彩色世界变黑白,能看到的机会变少,想法也会变狭隘,因此限缩解决的可能,让自杀变成唯一选择;但陪伴者不要批评当事人的意见,或指责刺激当事人,而是应该给予陪伴、支持、听倾诉和讨论,同时尽可能降低危险性,移除可以自杀的工具,像是农药、刀具、绳子尽量移除不要在视线范围内看到,并协助启动人际支持系统,因为光靠一个人支持是有限的,大家一起轮流陪伴。
每个人确实都有自己生活的难题,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去协助其他人处理生命的纠结,张书森副教授强调,如果你觉得听对方抱怨这件事情会让你感到困扰、压力很大、甚至把生活搞得一团乱,那就不要去做,应立刻转介给专业心理师及医生、或者召集其他可能协助的亲朋好友一同加入陪伴的行列,千万不要自己一肩扛起来,以为自己是唯一可以提供协助的人,尤其可能和当事人本身就处于紧密或冲突角色的人,其实更帮不了忙,应该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且也别忘了另外一个当事人可能也需要被关怀,像是长期照顾病人的家人或子女,压力其实也很大。
另外,谌立中司长认为,如果对方当下正处于危急的情况下,应立即拨打110、119寻求警消协助,必须以保命为优先;平时若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也可拨打安心专线0800-788-995或各县市卫生局也都有心理卫生中心可寻求协助。关心别人的同时也要照顾自己的感受,事后会觉得不安也要寻求协助,国人对于自杀议题的观念还有待成长,必须透过整体社会的努力,一起学习如何面对这样的议题,透过关怀他人、提供支持及寻求支援,让社会愈来愈温暖。(以上广告使用烟品健康福利捐 卫福部关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