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服贸才通过 台商竟怕优势剩三年
文/黄玉祯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订,为台湾服务业开一道门,业者正磨刀霍霍准备抢进中国,但,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商业周刊》独家取得勤业众信与商业发展研究院合作的研究成果,透过30家企业在中国经营发展的实战经验,归纳出几项重点。
这30家企业当中,有2000年以前,第一波抢滩的仙踪林、达芙妮、元祖、象王洗衣等台商服务业,也有在台湾知名的大品牌王品餐饮、信义房屋、特力集团、曼都国际、乔登美语、丽婴房等,包括最近登陆的鼎王集团也名列其中。
「台商的优势,只剩三年!」在中国有700多家店的象王洗衣董事长黄进能,同时也是上海台商协会连锁委员会会长的他,点出危机。
首先,是规模战争。快速成长的中国服务业市场,以「一条龙、一次到位」大规模的作战方式进入服务业,借由先期的大规模投资,再逐步淘汰获利不好的店面,借此取得市场先机。
进大陆十年的三之三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吴文宗就说,日本学美国40年,台湾学日本20几年,大陆学台湾不过10年,已快要超越台湾,关键就在于敢冲,「先冲了再调整。」
但台商服务业多属中小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多数采取「稳健拓点」保守策略。五花马国际行销董事长胡达勇表示:「台湾人的资金已经没有人家雄厚了,一定要打团体战才有胜出的机会。」
第二则是人才匮乏。从店长到管理干部,都有人力缺口。这也是目前台商在中国拓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中国有千家门市的CoCo都可茶饮,虽已透过e-learning系统及在各地设学习中心,但人才培育速度仍不及展店速度,现在开店都须「先找店长再找店」。
因此,人力在地化是无可避免的趋势,多数台商已经开始拔擢中国籍干部,但目前在中国召募员工成本已逼近台湾市场水准,加上中国员工要更多训练成本,因此,部分台商现也正从台湾招募干部前往中国。
此外,台商在中国经营,还是面临层层政策法令限制所造成的营运障碍。以申请执照的速度来说,台商平均比本地陆商要多三倍时间。花莲一品香董事长陈瑞昌说:「常常红布条挂上去,试营运都过了,店还没正式开张。」
不过,仍有业者乐观面对。达芙妮创办人陈贤民认为,累积当地人脉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面对山寨问题,经营CoCo都可的亿可国际总经理林家振认为,利用山寨企业替CoCo先教育消费者,养成饮用手摇饮料的习惯,对于进入市场反而有帮助。
或许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订以后,台商服务业要前进大陆,还是有不少难题。但,挑战的另一面,永远是机会。
【 更多报导 】
看订便当的方法,就知道你将来会不会成功!
买保险就像上健身房,别轻易签20年的约!
真爱就是:争吵30次后,还是想跟你「再试一次」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