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正常人?29岁作家写出千禧世代迷惘
爱尔兰作家莎莉.鲁尼在小说《正常人》中精准写出千禧世代的迷惘。(© Jonny L. Davies)
小说《正常人》改编的同名影集今年四月在欧美播出,引起极大回响,台湾3日起在CATCHPLAY+播映。(CATCHPLAY+ 提供)
小说《正常人》改编的同名影集今年四月在欧美播出,引起极大回响,台湾3日起在CATCHPLAY+播映。(CATCHPLAY+ 提供)
被外媒誉为「现代版的珍.奥斯汀」、「Snapchat世代的沙林杰」,爱尔兰作家莎莉.鲁尼在小说《正常人》中精准捕捉到新世代面对关系、情感、环境与自身的脆弱与徬徨,入围2018年布克奖初选,不只在疫情下的欧美书市刮起一阵新旋风,作者亲自担任编剧的同名改编影集更是大受欢迎。欧美出版界甚至忙着寻找「下一个鲁尼」,好搭上这波新的「千禧世代」文学热潮。
借由对话认识彼此
时报出版副总编辑嘉世强表示,鲁尼精准借由一对四年间分分合合的年轻男女康诺和梅黎安的对话与情感纠葛,描绘千禧世代「怕落单、怕不同」,隐藏自我,在大环境中迷惘,借由关系定义自我,向自我叩问什么才是「正常人」的徬徨心境。
谈到以对话探索人际关系的作品,许多人会想到珍.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与伊莉莎白的针锋相对,或是《爱在黎明破晓时》系列电影中杰西和席琳在聊天中漫步维也纳、巴黎的一日约会。鲁尼的《正常人》把时间拉到现代,透过对话,康诺和梅黎安这对表面乍看天差地别、却有着相近特质的年轻灵魂,一边借由对话真切的认识彼此,一边也在有意与无心之中狠狠伤害对方。
嘉世强认为,在千禧世代之前,许多小说着重描写一个人孤独的英雄旅程,像是卡缪、卡夫卡等存在主义式的小说,重视、坚持自我,借由尝试与冒险,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到了千禧世代,人们活在无所不在的群体目光中,没有人能独活,为了适应群体,多数人隐藏自我,借由群体的回应认识自己,寻找在社会上的位置,无法真正做自己。」
鲁尼笔下世代发声
在鲁尼笔下,梅黎安出身富裕家庭,却不被家人喜爱,虽然非常聪明,在学校却始终格格不入,被当作边缘人。康诺则表面上是学校球队健将、成绩优秀的万人迷,私下则热爱文学、阅读。康诺的母亲是梅黎安家的清洁妇,两人因此有了交集,在校外坦诚以对,惺惺相惜,在学校却装作互不认识。
上了大学再相见时,家境富裕的梅黎安成为风云人物,康诺则仿佛变成试图融入都市生活的乡巴佬,必须打工赚学费、争取奖学金才能生活无虞。两人身处不同的位置、迥异的环境,但相同的是对自我的迷惘。
今年才29岁的鲁尼被视为「千禧世代的代表作家」,但对于欧美文坛赋予她的盛名感到不安。她在NYLON杂志的采访中表示,「我不可能代表整个世代。」鲁尼从15岁开始写作,就读都柏林三一学院时参加辩论社,曾是欧洲第一的学生辩士,更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出书、借由文学获得盛名,有着根本的怀疑。
对鲁尼而言,千禧世代是故事的背景,组成其骨肉的则是无所不在的阶级与性别对照,「我不是想要传达女权或马克思主义,我只是试着去观察性别与阶级究竟如何影响一个人,以及影响这些人生命中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