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基金真相是金融秃鹰 还是企业转型良方?

▲近年来,台湾科技传产制造业者积极跨足中国、放眼全球,也引起私募股权基金高度兴趣。(图/金融研训院提供)

撰文黄日灿

台湾社会大众对于「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Fund)并不陌生,早在1990年代,国际私募股权基金便正式进入台湾,2000年代初期,台湾着手清理银行不良债权,多家美国私募基金也热烈参与,近年来,台湾科技与传产制造业者积极跨足中国、放眼全球,也引起私募股权基金的高度兴趣。

什么是私募股权基金?谈到私募股权基金的性质、作用与利弊,社会大众与主管机关通常是一知半解,对私募股权基金的看法也相当分歧,有人觉得引入私募股权基金是「引狼入室」;但也有人认为,私募股权基金能帮助经营不善但体质不错的企业脱胎换骨、重回经营正轨。

事实上,私募股权基金本身是中性的,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公司如同一般企业间的并购,都是基于「你丢我捡、各取所需」的资并购本质不错但营运欠佳的企业,协助引进专业经营人才及制度,使公司营运导入正轨,进而创造利润空间。私募股权投资通常都会有明确的退场机制,即收购企业一段时间后,可能透过企业上市或出售股权等方式获利了结。一般大型私募股权基金募集后的投资期通常介于3到5年,1年只投资几个案子,平均7至10年要回收。

谋取暴利的金融秃鹰? 私募股权基金利用低利率融资及高财务杠杆提升投资报酬率。1980年代是美国企业并购的黄金时代,私募股权基金当时在美国参与许多热门的杠杆并购案(LBO)。私募股权基金常常因为杠杆操作而被冠上「点石成金谋取暴利」或「金融秃鹰」的负面标基本原则。

私募股权基金的主要类型包括:取得影响力,但不主导经营的「少数股权投资基金」、买卖不良债权的「重整基金」,以及牵涉企业控制权易手的「收购基金」(Buy-Out-Fund);而社会大众较为熟悉的「创投基金」,广义来说也算是私募股权基金的一环。

私募股权基金行事低调,投资运作模式灵活且五花八门,投资表现也相当亮眼。简单来说,私募股权基金主要靠并购来赚钱,他们就像市场上的游牧民族,需要逐水草而居,而私募股权基金的「水草」就是产业前景不错,但是受非经济因素(如恐怖攻击、地震或家族成员不愿接班等)影响而遭逢困境的公司。

此外,私募股权基金也常投签。

实际上,这种操作方式与投资房地产的道理相同:自己拿出1元,向银行借5元,总共拿了6元投资,脱手卖了12元。若以投资总额6元来看,获利为1倍;但以自己仅拿出1元来看,获利为6倍。大家都以为这是「点石成金」,其实这是财务杠杆操作的结果

此外,媒体动辄替私募股权基金贴上「金融秃鹰」的标签,影响各界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观感。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源自于1970年代以前,个人电脑网际网路尚未普及时期,部分私募股权基金会利用市价帐面价值之间的资讯落差,获取不成比例的报酬。

但在今日资讯传递如此迅速的时代,私募股权基金已无这样的机会,只是部分媒体仍习惯用「金融秃鹰」这类较为耸动的字眼形容私募股权基金。另外,私募股权基金也常遭人批评为「短线操作」,但平心而论,股权投资何时进场、退场完全取决于市场,没有投资人能承诺永远不退场。

更何况私募股权基金选择退场的时机通常也是企业已经整顿完毕、体质好转的时候,若能创造这种双赢的结果,反而有利企业永续经营。私募股权基金勇于尝试运用国内实务较少见的手法,而台湾的主管机关行事较为稳健,不习惯私募股权基金透过财务工程、财务杠杆的作事方式,加上部分私募股权基金会让目标企业下市予以重整,更让主管机关有所忌惮。

但企业下市重整的状况在欧美国家比比皆是,甚至不少企业本身就会选择下市整顿,待几年脱胎换骨后再择机重新上市。基于外界对私募股权基金有诸多迷思,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近期出版台湾第一本私募股权书籍《私募股权基金入门:PE的第一堂课》,希望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引领读者了解私募股权基金的本质及运作方式。

喜不喜欢私募股权基金或许见仁见智,但我们希望至少能提供正确充裕的资讯,避免诸多因不了解而产生的误会

台湾产业需私募股权基金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台湾其实相当需要私募股权基金协助产业转型与成长。台湾的企业经营者相当认真打拚,也会督促自己做自我成长,但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产业发展也越加复杂,很难单靠经营者自我成长来维持企业的竞争力;此外,世代交替也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关卡,如何借此机会让企业成功脱胎换骨,这时候便需要透过合作、并购、策略联盟。

私募股权基金能密切掌握产业脉动,财务规画缜密且严守风控纪律,同时不吝投资建立全球人脉专业知识,若台湾企业能善用私募股权基金的优势,将有助转型升级,更何况,国际知名的私募股权基金相当看好亚洲市场,特别是台湾的产业透明度比起中国高出许多、发展也相当健全,让私募股权基金对台湾拥有高度兴趣。

过去几年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因为政策、文化、经济发展的多层面因素影响,常出现「水土不服」问题,若台湾还未准备好敞开大门,迎接国际私募股权基金,或许就该鼓励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一来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熟悉台湾产业,欲投资金额也不像国际私募基金那么高,更适合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

近2、3年来,台湾出现新一批本土主导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目标锁定台湾中小企业,足迹跨越两岸三地,这些本土私募股权基金若能发挥本土特色,可弥补国际私募基金「水土不服」的缺憾,成为台湾企业世代交替、转型升级过程的重要推手,并协助国内成熟产业再创新局。

(本文由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理事长、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黄日灿口述、记者整理)※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2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